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推荐九篇)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08

最新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推荐九篇)。

一本好书对于智慧而言,犹如体操对于身体的重要性一样。通过阅读作品,我们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而写读后感则不应该简单地重述作品的内容,而是要简明扼要地表达出个人的感受与体会。那么,如何把握好写作品读后感的关键要点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特别整理了与“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相关的内容。如果您需要再次阅读此页,请立即收藏以便日后查找!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1)

读了毛泽东的实践理论后,文章《毛泽东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读完之后你感觉如何?以下文章是毛泽东对实践的反思。

文章用浅显的语言全面分析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关键知识,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在阅读了实践理论之后,我有了很多想法。首先,《实践论》是一本以实践论为基础,以知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反映社会和生活的书。

其次,系统论述了革命反思的动态理论。详细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再次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它说明社会实践有许多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阶级斗争对人们的认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实践也是知识的源泉,是推动知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才能知道了解外界真相的标准。

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秀的哲学**,充满了思辨的哲学。同时,由于毛泽东是一位作家,流下了中国文人的鲜血,这篇文章自然充满了文学气息。大部分文章是毛泽东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本质的阐述,引用了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语言相当流行。

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用中文写的“哲普书”。本文的特色是用中国人熟知的俗语典故来分析马克思著作的深刻性,加深人们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多处介绍经典,分析、综合马列著作中的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实践理论具体论述了基于实践的认知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指出人的认知运动首先经历了从实践到认知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次动态飞跃。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必须回归实践。

这是知识过程中的第二次动态飞跃,也是更重要的一次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客观分离、知识与实践分离是“左”与“右”偏差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人类的认知过程已经反复经历了这两次飞跃,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知运动已经完成,但人类的认知运动还没有随着过程的推移而完成。

人类认知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是无限的。

每个练习和认知周期的内容已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在实践理论中,作者讨论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他指出,在宇宙绝对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每个特定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所以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特定过程在每个发展的特定阶段都只有相对真理。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文章强调,客观现实世界中的改革运动永远不会结束,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客观、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反对一切背离历史的“左”和“右”的错误思想。

文章还讨论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以下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即改造他们的认知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2)

《实践论》读后感

这个月我阅读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实践论》,说实话,读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只好多读了几遍,但到现在也只是读懂了一些表面含义,对真正的实质还有很大的欠缺。

毛泽东同志主要介绍了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以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为例,简明扼要地描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不断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恰恰相反,这也说明,仅靠理论是很难的,甚至不可能把真正意义上的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搞成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业。

知识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但理性知识依赖感性知识,通过理性知识进一步深化知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这才是认识的一步不发展历程,绝不是一蹉而就大的,理性与感性也更是缺一不可的。感性让我们了解事物,而理性让我们理解事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理性和感性是不够的。这些都不十很重要的。理解还需要实践进一步发展。

理论学要联系实际,这是已经被证明了额无数次的真理。实践是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没有实践,知识就不能完善,没有实践的基础,知识就不能用来指导社会的发展。

当我们把认识经过实践之后,才能让认识进一步发展成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但是认识仅仅经过一次实践,就把他放在真理的殿堂,知道我们发展的同时却把它束之高阁,这样的认识也是不完善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们必须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来回无限。实践和认识的每一个环节的内容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才是毛泽东同志所说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今天的世界属于我们。我们有我们祖先所建的山川。但我们不能固守先辈探索的经验。我们不知道如何探索和相互依赖。首先,我们必须不断地实践先辈们留下的经验,使其跟随时代的潮流,在发展认识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第二,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世界,探索时代,发展自己符合时代要求的认识,通过实践、认识、实践、认识,把它们发展成理论,从而提高我们和社会。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发展认识,使其引领我们,引领这个世界走向新的高度。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3)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这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这篇,读后使我感悟颇深,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白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生前为什么在全党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正因它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能够一次又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也正正因有了它,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最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天,我们依然秉承着他老人家制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着。

毛主席的文章是1937年7月写的,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度来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人格是教条主义,是主观错误。在当时,我们党内有些人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前)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样死板、教条的做法,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个性是在江西苏区那会儿的第

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足以说明问题。诚然,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东方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并不能为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的革命带来现成的公式和答案。

因此,在当时,就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构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能够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然而,当时在我们党内,却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教条主义者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不动就把“国际指示”搬出来吓唬人,而王明就是当时党内教条主义

的主要代表,能够说,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也存在着严重危害革命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实质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脱离,认识和实践相**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两者都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说到这一点,我想说,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在纸上谈。我们必须练习。生产劳动通常就是这样。中国革命等户外社会变革也是如此。它不仅依靠马列主义理论做指导,而且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否则,我们就达不到目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认识,主要地依靠于物质的生产户外,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联;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一样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必须的相互关联。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是啊,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不仅仅是指人类生存、生产劳动这些社会实践,这革命实践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实践,而只是照抄照搬书本上的教条,那也只能是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正因,这马列主义也只是从大方向上来指导各国的共产主义户外,而各国又有着各自不一样的国情,而要使这些马列主义理论在各国都能运用好,就务必要密切联系本国的实际来研究它,运用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再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红军长征途中,他与

有伟大历史好处的遵义会议,会上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数战数捷,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把抗日的大本营定在了西北,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再有,这理论与实践,不仅仅反映在革命户外上,同时也反映在其它领域中,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举行的那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那场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破除书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认真学***主席所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给那些散布中国“贫油论”的国内外的所谓“专家”、“学者”以有力的回击。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除了这些以外,这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其实,这事实也正是如此,就拿原始社会来说,最开始,人们为了生存,也只是吃野果,穿树叶做成的“衣服”,就连打猎打来的“野味”,也只知道生吃,而不知道做熟了再吃。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显得进步得多了,人们发明了石头做成的各种工具,开始了刀耕火镰,开始了种地、纺织等劳动,就连吃东西也知道做熟了再吃,能够说是比原始社会进步了一大块,这就是人们认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

能够说,正是正因人们透过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社会才发展到了这个具有高度物质礼貌与精神礼貌的这天。能够说,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和结晶,但是,世界还在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些,不仅仅是指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关来说也是如此,前面我们谈到在建党之初有人把马列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只是搬起石头砸了我的脚。

正因,这马列主义是指导无产

阶级革命的理论,但是,这各国又有着各国的国情,这同样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如果你不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国情来指导自己国家革命的话,那结果只有一个,这革命不受挫折才怪呢!这红军时期的第

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就是如此吗!不要练习,只是简单地照搬书上的东西,不要跑不动!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是啊,“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真是太贴切但是了。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农村联产承包职责制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怀疑这样做是否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继续,甚至有人还说出了“革命革了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样的怪话。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却不为所动,执着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事实说话,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在农村所实行的包产到户职责制是完全正确的。

透过联产承包职责制的实行。不到几年的时刻,就使全国八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成了“万元户”。因此,八亿农民无不拥护邓小平同志,无不赞扬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们富了起来,记得一户农民过年时曾在自家门前贴上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是“致富不忘邓小平”,从这幅对联的资料上我们不难看出,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是多么的拥护,同时,也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所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政策透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时期的不断发展的结晶;从而也更

加证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这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而且这个发展也是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成为真理,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不是这样,毛泽东同志能得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结论吗!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从事的调查工作。要做这项工作,我必须和用户打交道。那里面的知识是伟大的。你为什么这么说?诚然,查收工作有查收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对于这些制度,我们是要无条件地加以执行的。但是,在和用户打交道方面,我们还是要讲究些方式方法,个性是对于一些“个色”的用户,更是如此。

他们这些人为了到达不交或者少交费的目的,经常以各种理由来跟你找茬,什么“表快了”、“帐不对劲儿了”等等吧。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坚持原则,不违反规章制度,在聪明灵活的前提下做好用户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够诚心诚意,付清欠款。当然,这些也要透过具体的实践来完成。

透过实践,使我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查收工作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总而言之,透过学习《实践论》这篇,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这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学***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在党的阳光下——读《实践论》后感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经过暴风骤雨,寒冬腊月,骄阳似火的折磨艰难地踏着每一步直到1949年他们-中国共产党挺直了胸膛获得了今日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们在世代相传的时代不断进步,但在生活中难免会想到党。或多或少,我们都在忙着庆祝党的周年纪念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中我看了一本关于党的书《实践论》,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和决定错误的处理方式,这本书让我们体会到毛泽东不顾一切的为党和人民服务,而且对事物发展错误有正确的处理方式,使我党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我从这本书中能看出来毛泽东的辛苦,党的艰辛,我深深地明白了我们生活中快乐,幸福从哪来的,是党是党把灵魂的火焰注入到下一代子孙身上,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我必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在认真追溯党的发展历程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1921年7月1日我永远忘不了!党的生日!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好处。下方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好处

本文的重大理论优势不仅在于它对我们世界观的创新,而且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另一种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

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山顶上的气孔在寒冷中很容易结冰,发生事故时需要取几根钢针。

但负责设备的人是一个老队员。他认为只有凭经验,一根钢针就够了,所以没有听从专家的建议。结果,所有的人都冻死在山顶上。就因为钢针不小心断了,气孔被堵住了,无法保暖。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经验是必要得,但经验主义是绝对必要得。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谈理论,不联系实际,把一切都放在理论上。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

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现实,让我们更加务实,少讲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为什么我们在研究数据库理论时要做实验?

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明白与把握。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4)

实践,顾名思意就是做实事,实事求是的去做事。

刚看到实践两个字的时候,我想到了去年我参加学校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那一次实践我学会了很多,可以说你不去试一试你就不会知道去那里有什么,能得到什么。

看完《毛泽东选集之实践论》,我知道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本章中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在实践中找寻真理。举个例子,在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不会写策划书,我第一次写老师说不行,写第二次还是不行,一会说这错,一会说那不完美,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得写,终于在第六次的时候老师说将就可以。

我虽然写了这么多次,但是我却学会了些策划书,这为我以后进行学生工作的上打了很好的铺垫。

《毛泽东选集之实践论》这一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个过程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样的过程在我们野外实习中就有,我们采集的标本带回学校后,要仔细的鉴定,经多数次的鉴定才能确定该物种属哪个科哪个目哪个种。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标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当人们的思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人们的理解才能得到证实。

从古至今,关于实践论的例子很多,古时李时珍以身试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撰写了《本草纲目》,为我国的医学做出巨大的贡献。现在从小实践就在我们心中驻扎,在小学就学过《小羊过河》,不论是牛告诉小羊溪很浅,还是松鼠告诉小羊小溪很深,只有小羊自己去过才知到小溪的深浅。在长大后从学习中我们知道,要想真正的懂得一道题只有反复的去做,这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学而时习之”。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转变主观世界和客观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证实,对于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程。任何违反这条法律的知识都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损失。在我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用这部法律来指导科研和管理。

同时也认为,对于毛泽东《实践论》的学习,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想,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践论指导我们的认识、实践和具体的工作。因此,学习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毕生的任务,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5)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对认识发展过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人类认识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的,如何为实践服务的。

首先,认识**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战争的领导者,都是这样。

然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而认识**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又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这是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后天认知引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知,是认识过程的延续。在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中,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是无法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当认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证明时,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运动就完成了,而对这个过程的认识还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

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人类认知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无限的,人类认知的过程也应该是无限的。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在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客观过程的单一认识中,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的,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通过实践确认的。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6)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与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与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当人们的思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人们的理解才能得到证实。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之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改正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得到自己预想的结果,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的得到进步与发展。

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知行统一。知而不知,只会是真理成为一纸空文,变得毫无意义。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并服务于实践的,如果我们没有将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认识便会毫无意义,我们更是无法推进自身的发展,事物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所以知而不行是不可取的行为。知行合一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动指南。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认识论都能体现这一观点。

因此,我们不应停止对知识的探索和总结,也不应停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我们需要了解实践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成长得更好。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应该提高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我们,需要提高的认识与能力有很多,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社会社交能力,有些事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知道,有了经历,也让我们能了解这个社会的现实,也为步入社会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7)

1937年,正值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阻碍了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作出的评价。

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一切其他活动。"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这样的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为迷茫中的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指明了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是认识论》(1964年)中说,通过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不断阐述,实践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表达和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阐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原因。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

"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说,同样的知识和行动需要一致识为基础,实践在整个知识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在联系都有了深刻的把握,感性认识也有了飞跃,成为理性认识。此外,“知识需要深化,知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知识的飞跃离不开实践。

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战争的领导者,都是这样。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此,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准备的,是为实践服务的。

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解释是正确的,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8)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20xx年x月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xx年x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x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它的思想,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小接收的教育理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看一篇马列恩毛全集,写一篇读后感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面对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通常,当人们不确定或不清楚情况时,就不想进行某种练习。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太少。机会总是不多,但机会总会来的。我们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抓住他们。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

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它的思想,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在这个不断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加深认识,完善理论,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读了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用什么方法去看世界,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现阶段,要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全面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这个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和学习中,要从众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加以解决。

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通过对本文阅读,我很受影响。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抓住主要矛盾,分析解决问题。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9)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感悟颇深,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白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生前为什么在全党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为它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能够一次又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也正因为有了它,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依然秉承着他老人家制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着。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7月,他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在当时,我们党内有些人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前)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样死板、教条的做法,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特别是在江西苏区那会儿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足以说明问题。诚然,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世界革命特别是东方革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正如国际共运史所表明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并不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因此,在当时,就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然而,当时在我们党内,却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教条主义者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不动就把国际指示搬出来吓唬人,而王明就是当时党内教条主义的主要代表,可以说,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也存在着严重危害革命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脱离,认识和实践相分裂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两者都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说到这里,我要说,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纸上谈兵,要去实践才行,这平时搞生产劳动是这样,这搞中国革命这样重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如此。它不仅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做指导,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来认识和运用这些理论,否则,就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运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是啊,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不仅是指人类生存、生产劳动这些社会实践,这革命实践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实践,而只是照抄照搬书本上的教条,那也只能是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这马列主义也只是从大方向上来指导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而各国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国情,而要使这些马列主义理论在各国都能运用好,就必须要密切联系本国的实际来研究它,运用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再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上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数战数捷,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把抗日的大本营定在了西北,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再有,这理论与实践,不仅反映在革命运动上,同时也反映在其它领域中,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举行的那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那场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破除书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所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给那些散布中国贫油论的国内外的所谓专家、学者以有力的回击。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除了这些以外,这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其实,这事实也正是如此,就拿原始社会来说,最开始,人们为了生存,也只是吃野果,穿树叶做成的衣服,就连打猎打来的野味,也只知道生吃,而不知道做熟了再吃。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显得进步得多了,人们发明了石头做成的各种工具,开始了刀耕火镰,开始了种地、纺织等劳动,就连吃东西也知道做熟了再吃,可以说是比原始社会进步了一大块,这就是人们认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社会才发展到了这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今天。可以说,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和结晶,但是,世界还在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些,不仅是指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关来说也是如此,前面我们谈到在建党之初有人把马列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乞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马列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但是,这各国又有着各国的国情,这同样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如果你不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国情来指导自己国家革命的话,那结果只有一个,这革命不受挫折才怪呢!这红军时期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就是如此吗!不去实践,而只是单纯地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不失败还往那儿跑啊!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是啊,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真是太贴切不过了。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怀疑这样做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继续,甚至有人还说出了革命革了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样的怪话。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却不为所动,执着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事实说话,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在农村所实行的包产到户责任制是完全正确的。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不到几年的时间,就使全国八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成了万元户。所以,八亿农民无不拥护邓小平同志,无不赞扬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们富了起来,记得一户农民过年时曾在自家门前贴上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是致富不忘邓小平,从这幅对联的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是多么的拥护,同时,也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所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政策通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时期的不断发展的结晶;从而也更加证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这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而且这个发展也是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成为真理,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不是这样,毛泽东同志能得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结论吗!

说到这儿,我联想到了我所从事的查收工作,做这项工作就要和用户打交道,那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诚然,查收工作有查收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对于这些制度,我们是要无条件地加以执行的。但是,在和用户打交道方面,我们还是要讲究些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个色的用户,更是如此。他们这些人为了达到不交或者少交费的目的,经常以各种理由来跟你找茬,什么表快了、帐不对劲儿了等等吧。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在坚持原则,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机智灵活地做用户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心悦诚服,交清欠费。当然,这些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完成。通过实践,使我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查收工作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实践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这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