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4-02-09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1)

史铁生之所以能写出《我与地坛》这样一篇倾世绝作,我认为是他经历了太大的苦难。正如因癌症16岁就离开人世的轻狂少年子尤所说,人都应该到医院去住一段时间。只有经历了真正的苦难,在一个类似地坛一样清静的境地,人才有可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反省一下自己曾经的遭遇,只有被命运逼到了生命的边缘,人才有可能真正思索人生的意义——生死有何区别,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怎么面对苦难,怎么自我救赎。史铁生倒是应该感想命运为她安排的苦难,不然,他怎么会对生命的奥秘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怎么会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如此深邃的思想、如此隽永的文笔,怎么会活得如此清醒、坦荡?

我没有经历过史铁生经历的深重苦难,当然也不会得到以上他得到的一切。但是,有一种东西,我们共享,全人类共享,那就是欲望。

欲望,是孩子小时候渴望长大、渴望游戏、渴望零食,是许多人工作后渴望业绩、渴望地位、渴望权力、渴望名声,是每个人渴望亲情、友情、爱情……欲望是对目标、理想实现的渴望,人们为了它而努力追求,它是人前进的动力,是人活下去的动力。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极具哲思的散文集,一读之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人生反思,从史铁生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残疾人励志后改变自己命运的历程,其中也有对亲情的思念和给我们带来的启发,那就是我们对亲情的可贵往往并不是理解的很透彻,因为我们没有经过一些人生中的磨难。

在史铁生二十一岁那一年,他的双腿因为病魔而成为了残疾,这给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他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现实。之后的史铁生变得焦虑和颓废,因为他找不到工作,生活无法自理,而母亲始终在莫莫的照顾着他,鼓励着他,但由于这种残酷的现实让他变得心志消沉,也无法理解母亲的发自内心的关爱。在母亲的长期陪伴和鼓励下,他长期呆在地坛,逐渐的,他从地坛的风雨四百年历史中看到了顽强,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于是开始励志,决定在文学领域做出点儿成绩来,经过了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功成名就,成为了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可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是这种情景,母亲没有能够看到儿子成功的一天,史铁生表示遗憾。

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从史铁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励志的经历,他虽然残疾,但身残志不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文化名人,这种励志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都是身体健全和健康的人。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3)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一篇**,文中围绕一座古园—地坛展开,由此展开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

    在他最傲慢的年龄,作者突然失去了双腿,遭受了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打击。他想到了地坛上的生与死,以及如何在其中生活。

    地坛中每一处景,地坛中播散着的味道吸引着作者,使他常常要到那园子中去。

    母亲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史铁生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写到了他的母亲,一个伟大的女人。

    她默默地承受着儿子残疾的打击,整天为他担心。

    当作者真正理解母亲的困难和痛苦,当作者想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时,母亲已经不在人世。

    这也让我们深思,拥有它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只有时去了它才懂得珍惜。

    然而一切已经太迟了,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唏嘘和深深的悔恨。

    除了我母亲,我还写了一对夫妇,一个爱唱歌的年轻人,一个老人,一个捕鸟人,一个年轻的女工程师,还有我的朋友,那个长跑运动员。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许他们没有和作者谈过,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对梦想的追求,给了作者生存的勇气和信念。

    时过境迁,他们的形象在作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作者还写到一对兄妹。

    妹妹美丽但却弱智,上帝把这两样东西都给了她,正如作者所说只有无言和回家是对的。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都是相互存在的。有好事也有坏事。他们互相出发,互相依赖。

    差异是必要的,因为人类需要差异——这是作者意识到的事实。

    史铁生知道残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

    他选择了写作,为写作而活,为等待他的故事而活,为自己的欲望而活。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你为什么活着?这样的生活不会是空虚的。这样的生活将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生活就是消除对命运的恐惧。

    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明白了许多道理。

    本文充满了作者对大家庭的赞誉,对梦想的追求,对地坛的欣赏,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者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正是作者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

    史铁生先生虽然离我们很远,但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人格,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

    初中我与地坛读后感二

    史铁生21岁时,因为腿病回北京住院**。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他一生中最傲慢的年纪突然失去了双腿。

    这场悲惨的灾难降临到他身上,像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中的雷声。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是母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坚强地走了过来。

    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只有一次,人生难免会有很多坎坷,但这不应该成为逃避人生的理由,谁的人生是平坦的?与其悲伤和痛苦,不如把它看作是生活给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古人云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尊重生命是生命的最低责任;尊重生命是生命对母亲的尊重。

    作者简单的一句话应该是一句名言:儿子的一切痛苦都是母亲的加倍。

    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他顽强地来到这里。文学界还有一个新人。

    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

    作者感受到了母亲的坚忍不拔和不起眼的爱。

    遗憾的是,他母亲不知道了,一直守护着他。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

    文章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了生命的目标,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命。

    我想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

    现实中忙忙碌碌的人们生活在紧张繁重的压力下,市场条件下对利益和物欲的追逐,开放形式下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袭,社会阴暗面的扩张,一些西方文化对我国优良传统的颠覆,使人思想日益狭隘浮躁,在迷茫而不知所措,失去目标甚而开始沉沦的时候,更突显出优秀文化的导向作用。

    教育是传播和弘扬这种文化的途径,优秀的作品是这种文化的最佳载体。

    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发人深省。它可以影响和纠正那些几乎失去的灵魂。

    同时,它告诉我们在处理突发的不幸时要冷静思考,不要轻举妄动。

    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

    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

    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其实,冷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

    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静思考、坦然面对生命,才使他顽强地走了过来,而没有鲁莽地选择死亡。

    这些让我联想到了2019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药品二甲基亚硝胺杀害室友黄洋,鲁莽地解决了问题,而投毒是为了给受害人开个愚人节玩笑,让他难受些。

    这个发生在校园,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学生身上的案件震惊了全社会,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何如此漠视生命?我想这就牵扯到大学教育的问题了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时,尤其要注重精神领域的锤炼与锻造,将理性与德性高度的融合,使走向社会的每一个学生懂得爱、理解爱,懂得付出,正确的面对生命和生活,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给予社会。

    这也是建立一个和谐、积极、进步、宽容的人文环境的基础。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

    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5)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这是《我与地坛》的开始。这本书是史铁生的著作,讲述了史铁生待那园子里(地坛)所发生的事、所想的东西,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国破碎面成片断。“这又是一句《我与地坛》里的话,待轻轻的、淡淡的笔墨中,它似乎轻如鸿毛,又似乎重于泰山。这一句句普通、简短的话语,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们诉说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悲伤中透着欢乐的故事,把它们串待一起就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简单却艰难的一生。

    “晚上,朋友们走了,待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孤独,这里有孤独,也有希望,史铁生也幻想过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和我们一样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突然站起来,开始跑步那样荒谬。但这个心愿从来没有破灭过,史铁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让他“飞”上蓝天,看着人间的一事、一物。

    “我希望即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待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简单又朴素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一,我的梦想和史铁生一样当一个作家,感悟人生,为孩子们写出最美的故事,领着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对于有些人来说,梦想是一个不足一提的事,待他们眼里梦想只是一个梦,一个不会实现的虚幻的梦。你们可曾想过,没有目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待它身后努力、奋斗,即使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你也成功了,回过头看去,待你流过的汗水、洒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与地坛》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待字里行间中透着忧伤,待忧伤中有着另一种感情——欢乐。待它的指引下我们会向着梦想前行,过我们这简单而复杂的一生。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6)

    对于为什么要写作,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这样说“为了让那个躲在园林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儿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多去了。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价值感吧,活着总是需要一点价值观,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

    当一个人处于低谷,对未来和人生感到迷茫的时候,总是想要能够做一些事被别人肯定,仿佛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人生有意义一样。但是走着走着,最后,我们才发现人生从始至终都是自己的事情,写作也是个人的事情。

    在《我与地坛》的最后一个小节里,史铁生说道“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城市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写作到了最后,其实是为了遇见真实的自己,不断的审视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回归自然的状态。

    史铁生的这一生,可以说是苦难重重,一生以疾病为伴,但他生命的灿烂程度不比任何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差,他在38岁那一年,与挚爱陈希米结婚,从此相伴一生。他的作品,至今也依然影响着很多人,让无数的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探寻生命的意义。他也是无数人的榜样,他让我们看到即使世间诸多痛苦,只要我们用力活下去,一直向前,生命总有所馈赠。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7)

    史铁生,听到这个名字大多和我一样有着初中学历的人来说都很陌生,因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没有出现过待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触到了史铁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能用三个符号来表达,句号、感叹号、问号,那么孔子、孟子的一生能用句号来表达,因为他们创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制,岳飞、文天祥等他们壮志未踌便离开了,所以用感叹号来结束,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又蒙笼的过了一生,我们这类人的一生就用问号来结束,我觉得史铁生就是用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来结束了他的一生。

    《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励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亲及阐述母爱之伟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坛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谢信。这篇文章也能说是他与地坛的一个结晶或者一个产物。“正活到疯狂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五雷轰顶,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失去了双腿,但他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托给地坛,他待地坛思考生与死,待地坛与死神做斗争,最终他谢绝了死神的邀请,坚强的把他人生的问号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史铁生能说是当代中国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以及《我与地坛》和他的生命完全连待待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待的欢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出他是怎样活出意义来的。他居住待自己内心,仍旧苦苦追寻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坚定的与未明的事物做斗争,坚定的向存待的荒凉地带进发,他的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了我们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他待《我与地坛》文中多次提到他残缺的身体,无可厚非的就是激励我们,而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自干堕落?又凭什么理由对生活麻木?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8)

    《我与地坛》饱含啦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啦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啦“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啦死亡选择啦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啦他力量,点燃啦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啦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啦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啦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啦史铁生,我便想到啦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啦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啦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啦感恩,学会啦坚强,学会啦正视。也让我们进行啦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啦理解。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9)

    好段摘抄:

    (一)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让人联想到风华正茂的牡丹忽地被踩在脚下,满是无情。“绝望”,这是脑海中首先想到的词。史铁生最初的日子也却是如此。幸而他在某个午后邂逅了地坛,这有些宿命的味道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又或者,是扶正了他的轨迹。

    作者用了“荒芜但并不衰败”来形容这个园子。有的时候想,若它不是个有着斑驳的琉璃、颓圮的老墙、飘摇的树叶,还有那“摇头晃脑”的蚂蚁、“一朵小雾般的”蜂儿、“会忽悠一下升空的”瓢虫的荒芜园子,换作欣欣向荣的大花园或是金碧辉煌的宫殿,或许他就不会有那样细腻的思绪与略带沧桑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铁生和地坛有着共同之处——他“身残但并不颓废”,“落寞但并不逃避”。他的内心许是和那些缠绕在褪了漆的柱子上的青藤一样,是生生不息的吧。

    (二)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蓦的出现在文中让我着实为之震撼。

    在史铁生最为落寞的时候,是母亲细心呵护着他生存的火焰,让它在微风中疲惫地晃动着而不至于熄灭。然而他的母亲是不幸的,她的儿子“被命运击昏了头”,却只能无言地望着儿子的背影,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拥有这份夹杂着辛酸与纠结的母爱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

    那时的他对于那些遍布园中沿着他的车辙细细寻觅的脚印,早已刺破“倔强”深深地烙在心里了。然而就在他小有成就,理应回报这份磅礴的爱时,却再也无力和母亲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或许上帝是对的,但也因此让她携带着这苦离开了人世。终究还是会有遗憾与内疚的吧。

    (三)

    “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会死去?”人总是带着这两个问题降生,然后带着这两个问题离世。

    地坛是最适合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场所,因为它洒满余辉的宁静和万物窃窃私语的生机。恐怕史铁生也是思考这两个问题最合适的人选之一,因为他在那样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龄所经历的遭遇。于是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进行着,继而有了他的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虽然他接受了生的事实,可还没有寻找到生的方式。于是他开始寻找一个活着的理由。

    (四)

    有这样一对老人,他们一步步从中年走来。妻子从最初的“攀”到了后来的“搀”,仅仅一个细微的动作之差,却见证了爱情从相爱到依存的过程。这是永恒的。

    有这样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与作者寥寥几句对话,却使两个陌生人周遭的空气陡然变得柔软了。这是温馨的。

    有这样一位饮者,随便的衣着随便的姿态,却在抬头饮酒时透着“醉翁”的气质。这是脱俗的。

    有这样一个女工程师,以朴素的妆容优雅地踱过园子,举手投足间带着清幽。这是飘逸的。

    有这样一名长跑家,用意志坚定的步伐推开了一扇扇紧锁着的铁门。这是不懈的。

    这些是他们活着的理由。

    (五)

    人一出生,总是带着两件附带品——幸福与苦难。可见苦难本就是归属于生命的,而生命也因为苦难而得以成长。

    “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若是没有前方牺牲的战士,就不会有满腔热血的斗志。

    若是没有被荆棘划破皮肤的古猿人,就不会有今天灯火通明的高楼。

    若是没有黑暗所带来的冰冷,就不会有阳光满地时的幸福。

    然而问题又来了: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

    于是就有了命运不公所带来的种种差异——脚下传来的声声哀鸣与头顶飘过的盈盈笑语。但是不论是哪一边,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充斥着对比的世界。有美与丑、善与恶、智与愚……正是因为两者的共存才使得美丽、善良、智慧这些东西愈发夺目。换种说法,是绿叶造就了红花。

    绿叶是伟大的。受苦难者是伟大的。伟大地存在着,这就是理由。在我看来,史铁生自始至终在诠释一句话:先知死,后知生,然后知何以生。或许这就是人用一生来完成的问题。

    赏析:史铁生的文字很美。喜欢他在地坛里平静地呈现出那些描写落日光辉、雨燕高歌、苍黑古柏以及四季中不变风貌的语句。但是更为吸引我的,却是字里行间弥漫着的沉重与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