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教育心理读后感集锦(3篇)

教育心理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17

教育心理读后感集锦(3篇)。

今天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给大家介绍一篇有关“教育心理读后感”的文章,非常感激您抽出时间来读此篇文章。书籍是阶梯,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巅峰,作品中的相关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 读后感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个人魅力。

教育心理读后感 篇1

书目介绍:《漫谈教育心理》,红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因为在我看来,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而了解他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师开展各方面的工作,本着学习的态度,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六章。根据不同的关注点,笔者将其分为三大主题:学生、教师和学校。其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研究在前三章(德育工作、心理辅导、学会学习),关注教师层面的有两章(第四章、教师修养;第六章、教学艺术),还有第五章涉及了学校管理层面。

本书将德育工作放在了学生层面的第一章,这反映了编者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校工作总是以德育为首”,从侧面抨击了传统观念中的“分数决定论”。

本书每一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通过列举实例,引经据典,和科学实验来分析与这六大主题相关的心理效应或者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对他们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并给读者提供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个人认为是一本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将要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经常阅读、学习的好书。

如上所述,前三章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这对每位教师而言,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以助于我们在遇到这些情况时能应对自如。我想在我们走上讲台之前,我们必须对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有一些了解,所以我将在第四章和第六章中介绍一些让我非常感动的要点。

第四章分四节,分别是第一节“美玉有暇更有吸引力—不完美效应”;第二节“青年教师的通病—大学惯性”;第三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课效应”;第四节“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成长要闯‘五关’”。其中第一节指出教师应正确对待自己犯错误这件事,有错误应敢于公开承认,一位出色的教师,偶尔犯点可以接受的错误可能学生觉得更亲近;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一些听课的技巧和要领。第四节指出一个教师在成长路上应闯过“角色关”、“敬业关”、“协作关”、“成熟关”、“特色关”。

而在我看到第二节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之前的两年教学活动中尤其是第一年第一学期确实犯了“青年教师的通病—大学惯性”。

所谓“大学惯性”是指一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照搬和模仿大学的教学方法,要求中学生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带来教不适学、学不适教的现象。作者提到“大学惯性”在教育教学中常有“几偏”:自我定位偏高;师生相处偏宽;教材处理偏深;教学方法偏少;教材组织偏乱;考试命题偏难。

在这六个项目中,我发现自己做了三个:自我定位偏高;教材处理偏高;试题难度大。

在我刚走出大学校门时,自恃从小到大都是老师的宠儿,认为教中小学是大材小用,用大学学到的知识教中学已经绰绰有余,甚至有时还会看不起一些学历比自己低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因而在自我定位上偏高。到后来在我听他们的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毕竟久经沙场,对课堂上一些状况和问题的处理是有借鉴之处的,对他们的看法才慢慢改观。

正如书中所说,大学的辉煌让我觉得中学的知识并不难。有时我忘了工作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我不得不对教材做更深入的处理。有时上到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我有一种想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介绍给学生的欲望,而我和学生毕竟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所以有时候我说的很多,学生却一脸茫然,做了无用功。

记得我教书第一学期的第一次测试,我就是抱着本书所讲的“我教的学生水平不会太差”“杀杀学生的傲气”这样的态度,忽视了学生之前的知识积累,出的题与他们原来做的在难度上有很大差别,导致当时的英语平均分只有60多分。后来很多学生向我反映题太难了,我在后来才慢慢意识到,这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打击,一些懂得调节的学生会主动加大自己做题的难度,经常问我解题思路,而那些原本成绩就不太好的学生可能就会从此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我后来提出问题时,我调整了学生的难度和学习效果。到第一学期末,教委的问题比较简单,两个班的平均分达到90分。

本节在末尾给出了“大学惯性”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学习。一是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老师讲课,多看教研文章。二是学大纲、研教材,做到成竹在胸,这样就能做到一年入门。

两年过关,三年规范,逐渐成熟。

第六章从指导教师更高效地进行教学出发,分五节进行阐述:第一节“座位也要合理流动—座位效应”,介绍了几种与传统方式有别的,行之有效的座位编排方式;第二节“学生偏科有原因—‘厄尔尼诺’效应”,分析了学生出现偏科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防止学生偏科的解决办法;第三节“避免死记硬背的关键—迁移效应”,同样先分析原因,再给出建议;第四节“不要穿新鞋走老路—心理定势效应”,分析了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然后提出了避免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建议;第五节“学习的迁移核心—概括效应”,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材料的方法。虽然这一章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问题提出的看法和指导,但我认为当中有几点对现在还是研究生的我们仍然有学习方式上的启示,尤其是“如何避免死记硬背”,“如何利用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作用”,还有“如何对不同的材料采取相应的概括处理方式”这几点。

从这本书开始,我发现自己对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很感兴趣。原始心理学既不枯燥,也不容易理解。了解如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不同心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即将成为教师的大学生,都应该自觉地学习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读后感 篇2

**大学生心理

安全姓名:

学号:班级:

健康快乐,一路随行

——观《恐怖蜡像馆》记

心灵的力量可以摧毁任何看似强大的东西。

《恐怖蜡像馆》是1953年经典同名恐怖片的翻拍版,故事主要讲述了六个十分要好的伙伴原本十分快乐的周末却变成了他们一生中最恐怖的噩梦的故事。影片由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制作,由佐米·希尔拉执导,伊丽莎·库斯伯特、查德·迈克尔·墨瑞等领衔主演;影片制作精良,片中的无人小镇以及小镇中的蜡像全部是手工制作完成,仅蜡就用掉了20余吨;无人小镇也是为了拍摄此片而特地打造的,可见制片人的匠心独具,在惊悚方面,该片仅仅通过展示一些场景,便令观众开启了丰富的联想,这种点到即止的手法堪称恐怖片史上的经典。

在本篇中,出了精致的场景以及用心的情节安排,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兄弟情深、唯哥哥命是从的弟弟。这部电影充分反应了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我们成长的关键。

其实,纵观整部影片,哥哥在幼年时期由于受到了家长“**式”地残酷对待,使他的心灵遭受到了巨大的创伤,从而导致后期成年后的怨念使他走上了所谓“复仇”的不归路,到此,不禁感叹,对他言听计从的弟弟生命的悲凉,最后落入深渊也暗示着心灵的力量足以毁掉任何看似坚强的事物。

撇开影片,回归现实,我们来谈一谈现社会中令全社会担忧的“心理问题”,所谓健康,在物质文化相当发达的现在看来不仅仅是身体健康,体格的健康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波动很大。

“让美好心理一路随行”使我们不变的追求。而在当代,我们越来越难去评判这个世界的好坏,因为我们所触及到的仅仅是我们这个纷繁世界的浅浅皮毛而已,以偏概全,虽看来太过臆断,但却真实地反应了我们当今大学生面对事物的心理。世界的繁荣昌盛,就像黎明绽放的花朵,只是芬芳,却总是让我们在不经意间迷失自我。

人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浮躁。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空间,给自己一些放松的空间,一点缓冲的空间,给自己调整心态的机会。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能拥有一个干净的世界。所谓清净世界,不是在繁华的街市、官场上追逐名利,也不是在心底横行的欲望。放开障碍,开阔胸怀,自然空旷千里。

生活的空间需要留出一片自由;心灵的空间也需要思考启蒙的美丽蓝天。

说到大学生的心里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到人际交往。如今,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导致许多学生被宠坏在温室里种花。甚至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也从不离开父母的怀抱,这逐渐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时把自己的兴趣放在首位。但这种心态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困境。

在这个时代,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人机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形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是其正常学***活的基本保证。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能阳光明媚,也同样期盼友谊能够天长地久,但生活总是在你美丽梦幻的“渴望”中给你最沉重的打击,有句话说的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们进入新的环境,生活和学习,一切都必须重新生活,我们必须学会适应世界。毕竟,改变得不是世界,而是你。很多矛盾往往来自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中,比如说我们可能因为学***一些不顺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亦或是不愿意承认别人的实例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心理上发生矛盾,失去平衡,并因此给自身也好,他人也好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只要我们能学会在异地思考,思考自己,同时思考集体或他人。这里的兴趣不仅指金钱,还包括情感等诸多方面。有个故事叫“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但同时,当你想要往别人身上泼脏水的时候,首先弄脏的却是自己的手。

因此,我们应该心地善良,脚踏实地,以健康的态度面对生活。现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渴望了解和沟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正常心理发展的保证,是大学生保持人格健康、具有安全感、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的重要保证。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关键是要改变自己,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努力提高和建立一个更好的自我。

在现代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其他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能够接受更高更完整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学***活条件,但这种种美好“事实”下潜藏的是他们在人际交往、学***、恋人情感等方面遇到的种种矛盾从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由于心理问题,大学生无法承受生活的重负,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特殊时期,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时代的主人,新世纪的先锋的我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现代科学技术,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而且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大学中开展心理安全的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都很有意义。

让我们豪情壮志满怀,美好心灵常伴,未来正等着我们去开创!

教育心理读后感 篇3

专家对考试心理与技巧从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a 二个方面】

2、在重大考试前一天同学们应该怎么做才有利于考试发挥?

【c 充分休息并做好考前准备】

3、同学们往往在考试结束之后喜欢与别人对照答案,大家想一下对照答案对你下一场考试发挥有没有好处呢? 【b 没有好处】

4、你自己有没有什么轻松、快速、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果有,是什么?

答:1。确定学习目标2。搜索和感受外部信息3。选择吸收

5、如果你曾经帮助孩子学习,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答:要学会与孩子做朋友,与孩子多沟通,对孩子多鼓励,这些要求一般家庭都能做到,关键是要做到持之以恒.

6。你知道如何提高你孩子的学习成绩吗?

答:1,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做到按时、独立、认真 2,提高上课的专注度,适当笔记,让老师多提问他,也教育他主动举手发言

7号。您认为您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确保您的孩子能够实现您对下一步改进的期望?

答:应该逐步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有一点进步时要及时鼓励让孩子有兴趣和动力、主动学习

8、您的孩子是否有主动帮您做家务的习惯?

答:有或者没有主动帮我做家务的习惯

c、 今天早饭后,我和儿子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电视机的开播。因为昨天我收到老师的短信,说今天有一个电视讲座,讲的是素质教育和考试心理。我和儿子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所以我们会在电视机前等着早点开播。

今天早晨,我看了济南电视台台播放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电视专题讲座,主要教给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几个方法,分别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定位记忆法,巩固记忆法和习惯记忆法。并叫以为老师掩饰给我们看,用了数字编码记忆法和定位记忆法,那位老师只在短短的一分钟之内,就记下了普通人五分钟都记不下来的东西。

专家还总结出一个学习公式: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学习时间。这个公式表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智商无关,而是与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有关。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考试不好的原因是他们的智力。他们只是盲目地批评他们,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专家告诉家长,要在考试中找出孩子失败的根源,及时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

巩固记忆法,顾名思义,当然就是让我们及时复习。人们所学的知识将永远被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忘记越来越多的知识,记忆中的知识也会越来越模糊,所以不可能复习。其实复习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复习一节课的学习知识,只需要用课后30秒来回忆。

复习一天的知识只需要三分钟,我们还需要准备一本遗忘的书,及时记录下我们遗忘的东西。

习惯记忆法,是最适合我们小学生使用的。几位老师还自己制作了一张地图,既不是中国地图,也不是世界地图,而是数学知识地图。这上面记录着我们一学期要学的知识,根据习惯记忆法的特点,只要把它挂在孩子间里,那么他(她)每天都会看到这张“地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她)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记下上面所记录的知识,这招很灵吧?

其实,即实这些学习方法完全掌握了,如果你没有毅力和信心,那还是没用的,所以学习的关键就看你自己了。

虽然有些学生很聪明,但他们不喜欢学习,上课不听课,在家也不复习。这样是永远不可能学习好的。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一天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除了吃饭睡觉,一点休息时间也没有,孩子根本消化不了这些知识,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快乐,而在失去快乐的同时,也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害怕学习,这样到头来,不但没有帮他,反而还害了他。有一句话叫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职业。我们需要不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用我们的毅力来延长学习时间。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

《2010》

临近考试,不少学生开始感到有些压力,会担心这种担心,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我们能学会适当地调整心理压力,把它转化为动力,那么就更有助于我们度过这一阶段,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科学用脑。充分有效地复习功课是考试成功的前提、基础。要抓紧时间,不遗余力,但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有计划地复习,忙而不乱,紧张有序,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大搞疲劳战术,开“夜车”,弄得精疲力尽、心力交瘁,不仅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反而影响身心健康。

所谓科学利用大脑,主要是指根据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在大脑最佳兴奋状态下,尽可能地进行有效的复习。同时,要重视大脑的健康保健和科学使用。例如,读写结合适当的锻炼,语文、数学、外语交替复习,读、写、听同时进行综合复习,可以更好地保持大脑的兴奋性,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也能保证适当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此外。

另外,要注意复习的方法,把系统复习、重点复习和综合复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既要有全面的认识,又要突出重点,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

其次,要克服焦虑情绪,保持良

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复习好才能考得好。如果你在复习过程中烦躁不安、焦虑不安或粗心大意,如果你有侥幸心理,就无法认真复习。Www.1467.COM.cN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调整,比如,在复习的时候放松一下,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找一个值的心赖的同学和老师来聊聊天,摆脱不良心态。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和食品卫生,预防疾病和事故的发生。

再次,充分的考前准备。必须记清楚考试的时间、地点,备齐考试用品。考试用品要对照考试科目逐项检查,包括钢笔、铅笔、小刀、橡皮、圆规、三角板、量角器、格尺、垫板等。

钢笔和铅笔要多备两枝。考试前最好提前15分钟进入考场,以便熟悉环境,适应考场的气氛,稳定情绪。最后,当真正到了考试的时候。

8:50分,电视终于开始了。主持人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在讲台上不紧不慢的讲了起来。

首先从考试前的心理准备、物品准备、考点的熟悉------再到学习的方法等等一一详细讲解。看过之后,感触颇深。其中有些是和自己平常的做法不谋而合:

1,考试的前一天一定要放松,不要搞所谓的临阵磨枪不利也光。2,考试之前一定要准备好考场要用的所有物品,不要到用时手忙脚乱才发现没有带,那是要吃大亏的,另外还会影响到下面的考试。3,考试之前一定要熟悉考试的环境,包括考点的位置、交通、以及与自己居住地的距离,以便考试时及时准确的找到自己的考点、座位,为考试打下良好的开端。

4,考试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做完后一定要认真检查,做题时一定要先拣自己会的做,不要钻牛角尖,免得影响下面的题。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在孩子考试时,专门写了一个字条“请你认真读题,请你认真检查题,切记!”放在他文具盒里,让他考试时放在桌子上,时时提醒自己。

5,考试后不要和别人对答案,要相信自己,以免影响下一科目考试。另外我时常和孩子说:“现在的考试,你考多少爸爸都不会怪你,因为那只是检查你哪方面掌握的不好,知道问题在哪,咱们好好掌握就行了。

到了关键时候,比如升学时,那就不能马虎了。”6,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但是我们还要学习好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孩子掌握好的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说了那么多,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另外孩子的心理还不是很成熟,还在生长发育阶段,我觉得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既要管,又不要给与太大的压力,免得刚开始上学就产生厌学感,因为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厉害。

另外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不能说不关注,但是也不能太关注,我觉得那反映的不只是好和

坏,而重要的是它真实的告诉我们孩子哪方面掌握的不好,告诉我们和孩子要从哪方面重点关注、重点学习。总之,我会和孩子一起学习,争取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让孩子茁壮成长,同时我也希望老师和天下的家长们给孩子一个阳光的童年、快乐的童年!

这节讲座主要讲的是如何运用考试心理与技巧,包括三点:

一、考前——5点1、养精蓄锐:考试前一两天不要再去复习,让大脑充分休息,保证以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迎接考试。

2、减轻压力:熟悉考场环境、记清考试路线;

3、合理安排时间,要把堵车时间也要计算进去;

4、备齐考试物品,准考证、身份证、钢笔、铅笔、橡皮、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

5、沉着冷静:缓解紧张的有效方法:深呼吸——每分钟5次。

二、考中——6点1、稳定情绪:不要急于答卷,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座号;

2、审清题意:

3、字体清晰:干净整洁的卷面无形中会增加得分的机会

;4、避重就轻:基本知识点在80%,难点偏点只占20%;

5、巧做难题:不留空白,有步骤就有得分的机会;

6、巧用推理:选择题、判断题可以由被选答案倒着推理。

三、考后——每场考试过后不要急着去对答案,如果不一样会导致情绪低落,影响下场考试。要做到考完一场忘掉一场,对自己要有自信,自信地迎接下一场考试。

1467.Com.Cn其他人还在看

教育心理读后感精选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翻看手里这本作品,心中泛起惊涛骇浪。初学写作时,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知道如何动笔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吗?请阅读由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为你编辑的教育心理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1】

通过今天的直播,我们对于生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我们知道了生命的诞生只有亿万分之一的概率,所以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是独一无二的。通过《活了100万次的猫》,我们明白了,要做“自己的猫”不要做“别人的猫”,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要悦纳自己,尊重他人;提升生命的“长、宽、高”;提高生命的价值。

在这次疫情当中,也有许多“为别人而活的人”例如:我国的钟南山院士、张定宇院长以及快递小哥汪勇,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担当,拓展了“社会生命的宽度”,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著名哲学家萨瓦特尔曾说过:“认识死亡,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在《当鸭子遇见死神》这个动画中,死神被刻画成一个慈祥的老爷爷,一直陪在鸭子身边,直到永远……鸭子死后,死神,也为其流下了眼泪。鸭子的生命结束了,它身边的一切也随即消失,没有了凉爽的池塘、没有了粗壮的大树,只有眼前那黑漆漆的一片。

为此,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要知道,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同的,不拿任何一秒钟做标准,我们就会生活得很好,每一个点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加起来才等于我们整个的生命;不管是谁,创造者、求索者、努力者、奋斗者……生命最终都会匆匆而去,匆匆而过,每个生命都是自己生存空间里的一个过客,因此,我们要在仅有的时间里,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出彩,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最后,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学习,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出彩!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2】

历时五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B证培训,伴随着今天在中和中心小学举行的两节心理健康课的圆满结束而画上了句号。回想一阶段来的心理健康教育B证培训,感觉挺充实的,既有网上的自学,又有集中的面授;既要参加严格的考试,又有丰富的实践活动,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可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感觉令人最受益的还要数实践环节。

在实践环节中有两个活动,一个是上周三在平山中学举行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报告,一个是今天的'心理观摩课。在心理咨询个案分析报告会上,陈瑞山校长用真实的案例,动情的解说,为我们现身说法如何进行心理咨询,让我们初步了解面对个案可以采用哪些疗法?可以达到什么效果?为我们送上了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而今天的两节心理健康观摩课及专家的精彩的点评,更是让我们对“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和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心理健康课可以上成集校本、交通安全、团体心理辅导、放松训练于一身的综合课,也可以体现课程开发、整合资源,还可以从学生需要出发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今天中和中心小学的吴镜艳老师和金井毓英中心小学的陈莹老师执教的两节课风格迥异,为我们展现了心理健康课的不同内容和不同的形式,让我们受益匪浅。

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能参加心理健康教育B证培训的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将努力把我学到的东西用于教学实践,让我的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3】

心理罪,是一部极适合拍成系列电影的题材,一方面犯罪心理画像这个题材国内电影涉猎不多,另一方面心理罪作者雷米的系列小说。也看到过片方关于心理罪破亿就可以拍第二部的言论,看到过这样的言论:心理罪这电影节奏够快,也能引发人的共鸣和思考,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没有彩蛋了。

心理罪取了《画像》的第一个故事血之魅。原以为只选取一个故事会让电影的情节相对单薄,然而看完电影却满满的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除却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的充实和节奏的快速之外,便是这部电影,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结尾。

对于《画像》,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方木引导凶手攻击自己,然后冷静得开枪。电影对这一部分的处理相当出色,方木,在看到陈希被放血的视频时就已经动了报仇的心,他从乔兰那里拿走的东西,其作用正好相当于这枚子弹!

心理罪里的人物都不是纯粹的,像乔教授说的,都是走钢索的人,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去,黑白就真是一念间。然而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在孟阳说方木公报私仇,方木刚想反驳时,邰伟制止了他的话,说了不管怎么样,你也不能决定他人的生死。

其实一直在思考最后邰伟有没有一种其实方木做了他想做而一直不敢做的想法,他老觉得父亲因为自己死了,慢半拍也是,但是他只能背负着这些日复一日的失眠,情绪化,还是用最警察的方式追捕凶手,弥补愧疚。接着他又眼睁睁看着方木遭受同样的事情,所以他找方木谈心。方木知道陈希因为自己而死,那他就以血还血,打破了自己和邰伟枷锁,最后才能相立于崖边,方木的是成长,邰伟的是解脱。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4】

今天早晨,我看了济南电视台台播放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电视专题讲座,主要教给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几个方法,分别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定位记忆法,巩固记忆法和习惯记忆法。并叫以为老师掩饰给我们看,用了数字编码记忆法和定位记忆法,那位老师只在短短的一分钟之内,就记下了普通人五分钟都记不下来的东西。专家们还总结出一条学习公式: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学习时间。这个公式说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一个人智商的问题,而是跟这个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的时间有关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是智力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批评,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专家告诉家长们,应该找孩子考试失败的根源,及时改正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巩固记忆法,顾名思义,当然就是让我们及时复习。人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遗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忘掉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记忆中的知识会越来越模糊,所以不复习是不行的。其实复习不必占用多少时间,复习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只需要利用下课三十秒的时间回忆一下。复习一天的知识,只需要三分钟左右…还需要自己准备一个遗忘本,及时记录下来自己遗忘的东西。

习惯记忆法,是最适合我们小学生使用的。几位老师还自己制作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既非中国地图,也非世界地图,而是数学知识地图。这上面记录着我们一学期要学的知识,根据习惯记忆法的特点,只要把它挂在孩子间里,那么他(她)每天都会看到这张“地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她)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记下上面所记录的知识,这招很灵吧?

其实这些学习方法就算完全掌握了,如果自己没有毅力与信心,还是没有用,所以说学习关键还要靠自己。

有些同学虽然很聪明,但是不喜欢学习,上课不听讲,回家也不复习。这样是永远不可能学习好的。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一天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除了吃饭睡觉,一点休息时间也没有,孩子根本消化不了这些知识,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快乐,而在失去快乐的同时,也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害怕学习,这样到头来,不但没有帮他,反而还害了他。有一句话叫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学习是一个终生的事业,需要自己去不断得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毅力拉长学习时间。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5】

大学时,就学习过教育心理学这一门课程。当时的老师经常把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规律、效应、法则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兴趣盎然。如今再次研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对那些熟悉的道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心理学的规律、效应、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本书以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它们,让我们对平凡、琐碎和繁重的教育生活形成新的真知真信,给予我们付诸行动的智慧和力量,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第十名现象

以香港大学对内地入学者的面试,不录取对课外活动缺乏的“书呆子”故事为例,深入浅出为我们介绍第十名教育现象。

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它是现实生活中真正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而学业成绩考查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以“人人都能成功”为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多元化评价。要相信: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二、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

一个学校里,一位老教师对新来的年轻教师说: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如果这个学生的成绩是A,将来他可能是杰出的科学家;如果他的成绩是B,他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绩是C,也许他会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而如果他的成绩是D,你更要对他好,因为他将来很有可能去竟选州长或总统。多么让人深思的提醒!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因为教育的氛围、社会的潮流、工作的压力而使我们的教育方向有所偏离。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给失败孩子多一些鼓励。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学会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避免“习得性无助”,不要让孩子失去起跳的力量。

根据对记忆特点的研究得出的遗忘曲线、系列位置效应、首因和近因效应等对我们的教学也大有裨益。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南风效应、配套效应更让人深思。管理学中的互惠原则、鲶鱼效应、最后通牒效应……这些精彩有趣的心理学知识一定会让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也让我们的孩子更会学习。好书会让人常读常新,希望我们在书中不断净化自己,提升自己。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6】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的文章平易近人,而他提出的新教育实验,也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创新行动的研究,我一直以来都很敬仰朱永新教授,他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痴情,并且他对教育对学生爱的如此深沉而质朴,实在令人感动动容,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许嘉璐曾这样评价过朱永新的教授作品:“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我觉得总结的十分到位,而我在寒假有幸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读完后我更是受益匪浅。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在书中,他用他一贯的文字风格,用他对教育独特的感受,勾画了一副他的教育理想的蓝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教育的热爱,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我们对未来的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而书中的第二章《我心中理想的教师》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善于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朱永新教授对理想老师的八大标准,将会是以后教学工作中我要遵循的标准,我会为之努力。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位,被赋予了许多耀眼的光环,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些美丽光环的环绕下,我更明白自己应该恪尽职守,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朱永新教授对教师的八大理想标准为目标为动力,继续在教学工作上不懈探讨,与孩子们一起进步。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7】

看了这本书,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教师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为自己服务。现在,人们提出了教育消费的概念。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绝不应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气质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也讲到我们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语言,没有丝毫的说教,让我在世俗的喧嚣与嘈杂中,用多年来久违的,古典的心情,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在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我发觉自己这几年来的学习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试了,才捧起书,要写东西了,才开始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多久没有品尝看书的乐趣了?多久没有在书的海洋里欢快遨游了?

诚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这本书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它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论兴趣,又能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随笔的形式,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让我领略到教育随笔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它随和、随缘、随意,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是有感而发,像朋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严谨,甚至不求客观公允,只求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骂。这种逻辑实证之外的表达的美。这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行云流水一般随意而不随便的文风,喜也,怒也,哀也,乐也,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时时处处,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体现着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对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8】

身为老师,相信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再熟悉不过了,各自家中都会有好几个版本的书籍,最新购得的这一本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写出什么新意?带来什么新东西呢?满心期待着。

打开目录,是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实验,师范学习时便已在脑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鲁纳的认知学习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是在参加工作后渐渐熟识起来的;邓克尔的功能固着实验、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实验,则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书中给这些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加上了“学习即条件反射”、“期望导致结果”、“发现中学习”这样的标题,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是什么”、“该怎么样”,光是看目录都觉得大受裨益。

收获一: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奖励机制,大致是:10个√换一颗☆,10颗☆换一个印章,10个印章换一样小礼物。读到米斯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后,方才明白这样做背后的深层意义:延迟满足能力从小就有,能够自我延迟满足的人,更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未来成功的希望。因此,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小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适当的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延迟奖励策略,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和取得进步时,可以给他一个累积奖励的标志,等累计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强化延迟满足行为。

收获二:落到实处

有句话说得好:“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这是什么原因?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让我从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学时的首次师生见面,我会打好招呼,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这些举动虽小,但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温暖,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于所谓的“差生”来说,这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开端。另外我还要组织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次批评和奖励……

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但一直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来思考。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与“学”,再去建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古人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心理学就好像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汲取这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灵活、高效、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命课堂。书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心学习、用心实践。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9】

合上书,难免有些思绪万千,真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想一想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当重拾《教育心理学》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竟是那样的薄弱,似乎都有些陌生了,不仅仅是从量上掌握不足,从质的提高上更是难以提起。再加上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更加让我感觉到自己能量上的不足。的.确,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弥补这么多年的不足,是提高修养的捷径之一。

总的来说,这本书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似乎有些枯燥乏味,但往后阅读就会发现其内容还是紧密结合了中小学实际,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也解决了老师的部分心理问题;不光是解决了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似乎也涉及到了一定生活问题、道德修养。

写至此,我不得不说一些题外话,说一说自己的从教之路:

一是以前我讲究的是如何教好,如何上好,于是,才能往往发挥到极限,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画又是讲故事,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愣是靠自己的表演吸引着学生的目光。问题是表演一旦不被认可,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

二是我怎么讲已经编写好了教案,设计好了计划,一切都按部就班,学生就这般让老师牵着鼻子,认真的走完四十分钟。问题是人人都愿意被牵着鼻子吗?一旦有走神儿的出现,我的威严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许多人就会被逼上梁山,说是我要学,实际往往会变成要我学。

三是《教育学》上讲究的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实际上学生心中有多少疑问,他们的层次如何,我很少去备学生,一堂课下来,主体到底动了多少?到底调动了他们多少积极性?仔细体会其中之味 ,似乎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味道。

四是很是辛苦。课堂上疲惫不堪,课后大量习题伺候,学生写的是人困马乏,我也改的筋疲力尽。提高是提高了,但靠的是加班加点,靠的是牺牲自己和学生休息锻炼的时间,是以知识为本位,分数为本位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教育。这种情况下,并没有考虑我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本次的读书学习,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弊病,我深深地明白了,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将几道题,写几个字,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深入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交朋友,仔仔细细地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不怨天尤人,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等教育理论落在实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正正经经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也明白了,心理的发展变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影响教师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往往会失衡,我们的语言往往会表达的尖酸刻薄。先抛开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不说,作为教师要明白自己情绪背后有没有过度的期待,如果有,必然会影响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俗话说:“欲速而不达”就是这个理。因此,老师必须耐心的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作是否有利于是想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如果自己的心理并不健康,我们就得努力使自己走出精神的牢狱,做伤痛的终结者。要不然,自己心里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又如何去面对心理并不成熟的孩子呢?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赵本山所表演的那个小品,讽刺一些人自己心里就有病,反而给别人看心理,装模作样的去做心理医生,结果,没把别人的病看好,反而使自己昏厥于地,让人贻笑大方。

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做到时不走极端,情绪上不大起大落,不在个人的利益上斤斤计较,从而使自己心态平和,使自己懂法知法,进而就会高高兴兴上班去,快快乐乐回家来。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一定要用心去听孩子的苦衷,去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轻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绝不轻易的下结论,俯下身子,去理解和明确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协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使每一个孩子充满快乐、充满激情、充满阳光、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学的主导性、针对性,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教学艺术。有一句话说得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你就会发现许多。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用眼睛去发现丑,那么你的心灵就会被灰尘蒙蔽。

当然,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是千变万化,百人百性。由于他们的天真、敏感、好奇、心智不成熟,他们还不会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调节自己的心理,还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发泄自己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所以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关心,更需要合理的疏导。否则,他们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一系列息息相关的事情。孩子就算是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但心理上的情绪久而久之也会结成一定的疙瘩,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就算是重点大学毕业毕业,但心理上的阴影也会伴其一生,从这一点上来说,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吗?

事实证明,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在灵动课堂的实践中也有不少的收获,对我校在灵动课堂所实施的一些新的做法找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就拿最近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班有一位学生叫王宇豪,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要到讲台做展示,也总是哼哼唧唧,词不达意。以前我总是与其家长联系,夹七夹八地诉说一通。然而就在最近的一次打饭时,我与孩子们一起排队,唯有王宇豪同学将勺子递到我的手上,让我先打。对于他的这种做法,我在与家长联系时,反复地肯定孩子懂事,有礼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没想到王宇豪变了。从此,他总是积极地参与班级的一些事务,包括发言,帮助同学。他的成绩也是一路飙升。究其因,我想这应该是孩子心理上起了变化,我的一句简单的话与往日对他的否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肯定触动了他心里那一块温柔,开启了他追求进步之门,让孩子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可见,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就是这个理!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孩子心理真的如同我们中医上的治病,痛在头上,也许病因在脚上;痛在脚上,也许病因在腰啊!

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要继续阅读不同版本的教育心理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深入学生,掌握孩子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适当有效的评价,不断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为我校在灵动课堂教学的模式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10】

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片我想我应该来说是看得比较仔细的。本片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三大部分为重点,还介绍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人际心理、青春期心理等几大心理特征。著名的希腊文学家比尔斯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心理健康的书,名叫《一颗失而复得的心》,这本书一经出版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了心理这样的一个名词。随即,在1908年的5月,美国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社会心理机构,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当时也就有了心理医生这样的一个新生物。在1984年一份社会调查上显示(对苏浙两省1095名青少年),在1095名青少年中,有16.53%的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现在孩子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化的问题。80年代以来全国各大中小学都开展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

在几年前,中国的一位小姑娘,她叫梁宽,她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儿童基金会在荷兰所组织的活动。到了会场,她发现会场上空飘扬的旗帜竟然没有中国的国旗,她非常的气愤,当即与活动的组委会进行交涉,可当时组委会并没有把中国国旗给挂上去。在晚宴上,梁宽对着众人说,如果组委会再不把国旗给悬挂上去,那她就用血把餐桌上的白布染红,来做一面国旗。组委会后来对此事特别的震惊,当即派人把中国国旗悬挂在了会场的`上空。这时,梁宽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心理健康教育里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走向新的政治方向,能有一颗爱国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心理辅导,能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能调动人际关系、自我的心理辅导、升学辅导,其中升学辅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还有情绪心理辅导,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极不稳定,又容易冲动,这样的辅导能帮助同学们培养社会化的情感,意志心理辅导,性心理辅导等内容。

教育心理读后感【篇11】

今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三,天气虽然冷了点,但却抵挡不住我们火一样的热情,因为我们学校组织我们高检(2)、(3)两个班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片。

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片我想我应该来说是看得比较仔细的。本片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三大部分为重点,还介绍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人际心理、青春期心理等几大心理特征。著名的希腊文学家比尔斯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心理健康的书,名叫《一颗失而复得的'心》,这本书一经出版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了心理这样的一个名词。随即,在1908年的5月,美国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社会心理机构,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当时也就有了心理医生这样的一个新生物。在1984年一份社会调查上显示(对苏浙两省1095名青少年),在1095名青少年中,有16.53%的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现在孩子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化的问题。80年代以来全国各大中小学都开展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

在几年前,中国的一位小姑娘,她叫梁宽,她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儿童基金会在荷兰所组织的活动。到了会场,她发现会场上空飘扬的旗帜竟然没有中国的国旗,她非常的气愤,当即与活动的组委会进行交涉,可当时组委会并没有把中国国旗给挂上去。在晚宴上,梁宽对着众人说,如果组委会再不把国旗给悬挂上去,那她就用血把餐桌上的白布染红,来做一面国旗。组委会后来对此事特别的震惊,当即派人把中国国旗悬挂在了会场的上空。这时,梁宽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心理健康教育里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走向新的政治方向,能有一颗爱国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心理辅导,能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能调动人际关系、自我的心理辅导、升学辅导,其中升学辅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还有情绪心理辅导,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极不稳定,又容易冲动,这样的辅导能帮助同学们培养社会化的情感,意志心理辅导,性心理辅导等内容。

[荐]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3篇


读书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读完作品,我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你想不想搜寻一些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的内容均为我们收集和整理的。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

2。情感投入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关键

一个好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学给予极大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责任感(2)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3)与学生间友好信赖的关系。

常看到有的老师一节课上下来,脸红通通的,有的意犹未尽,有的当场反思,这些应该就是在课堂上投入了情感的外在表现。同样,也有的课,照本宣科,整节课下来波澜不惊,全程一个语气语调,可以想象台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是怎样一种状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没有情感的投入,就不能很好地阅读和理解课文,更不能引导学生去认识。

全情投入地教学,非常重要。

三、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工作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地应对工作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间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书中指出,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而一名教师往往难以处理两种同时并存但又相反的角色间的矛盾关系,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朋友,这使得具有责任心的老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由于工作压力大、相对封闭,教师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最终发展为工作倦怠。

现在我们来谈谈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的积极动力。如果不具备这些,那么为了促进教师发展来自外界的规划、组织和督促很有可能也会成为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因素。

教师本人应该意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遇到的压力,解决的最好途径就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其内在动机。实践证明,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倦怠。

像《当代教育心理学》这样的书籍值得一读再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塑造一代新人.

学生是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一位老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无心的动作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终身。

三。它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扬长避短

教育的功能是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我初中数学不好,所以当我必须参加数学考试时,我非常紧张和害怕。后来在自己的数学老师那里上了四个人的课,数学成绩慢慢上来了。

实际上,是同一位老师。 为什么整个班级的数学都很差,而四个人的数学更好?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因。4个人的小课老师会顾及每一人,会把每个人做出来的答案认真的看一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错误地方及时提醒。

在老师的讲课中,如果您听不懂,可以立即问老师,直到您理解为止。而上大课呢?许多不懂的学生羞于举手提问,害怕被老师或同学嘲笑。

而且一堂课就45分钟,如果多几个人问的话老师的授课内容就完不成且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也“吃不饱”。因材施教基本只能运用于小课堂,所以现在的家教和小班才会如此吃香。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自省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教育上的不足与缺陷,才能不断的创造出更好的更适合的新方法来教育学生,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后,勇往直前。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我十分认同。学习确实是一个需要加强的过程。但如果单纯的跟同学们说:

你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也许很少有人会积极回应。但如果我们采取鼓励和预包装的原则,效果会大相径庭。

就我作为一个学生的经验而言,鼓励是加强的有效指南。如果老师在语文课上把我的作文背给全班同学听,并给与很高的评价。那么我如果本来不喜欢这个老师,这时也会开始试着接受这个老师并且他以后布置的作业我要把它完成得更好而不让他失望。

又比如普雷马克原理,它是强化最好的催化剂。要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做某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有时候是非常难的,弄不好还会让其产生逆反心理,即你要我往东我偏要往西。但是,如果学生在做了不喜欢的事情之后,被要求给予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一些好处,他们通常会非常认真地完成。

比如上体育课,如果老师说我们我们把这套操练好了,就自由活动,好不好?不认真的学生此时会认真地做练习,因为他心里有个声音提醒他:做好练习,你就可以玩了。

如何让孩子的学习更贴近最近的开发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学的时候,母亲总是说我只要老师稍微提点一下我就懂了。

“稍微提点一下”为我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动力。它提供了学习的可能性,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这需要老师的鼓励、提示和建议。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在最近的开发区所需要的东西,将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所讲到的教学多**的呈现,我认为多**教学是一种都够更大限度的集中和吸引学生学习的新时代**。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产生听觉疲劳,甚至会随着讲座的声音像催眠**一样睡着。

更多的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比如历史课,本来历史就是比较枯燥而乏味的。但是如果你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电影,或者把历史片段做成可爱的动画。

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记住历史,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进入左耳而离开右耳。

品味着《当代教育心理学》,回首我12年的学习历程,遇到过无数的老师,更让我笃定的认为一个有才华的老师不一定可以教好每一个学生,只有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对了,让学生们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得到学生的认同了,那么他才可以把毕生所学的精华教授给我们。否则,学生只能远远地看,永远不能玩耍。

我所希望的教育是教学相长的。我将它解读为两层意思,一层是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改进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新方案。第二个层次师在教师改进教学的同时,学生应该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

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进步。

我现在虽然还只是个学生。但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看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那么多的努力和艰辛,汗水和泪水。为此,我想向我曾经爱过的老师深深鞠躬,谢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知道这条路充满荆棘,但我不会回头,因为这是我选择的路,也是我一生的信念。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3

从内容上看,本书以学习心理学为中心,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最发达的领域之一。早在心理学尚未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就有不少哲学家论及学习的问题。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就有不少论述学习与记忆的内容,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三条联想律原则——临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构成了后来心理学中联想主义的主要基础,而中国古代的传统学习心理思想更是十分丰富,伟大的孔子对此有重大贡献。

学习心理涉及一般学习过程规律的理论,如条件作用、观察学习、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等;对各种学习结果及其过程的研究,如概念的获得、技能的形成、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习得以及品德与态度的形成等;还涉及对各个内容领域的特殊学习过程,如识字、阅读、写作、计算等。本书的学习理论部分和分类学习部分分别介绍了前两个方面。至于后者,属于主体心理学,本书没有介绍。在进入前两部分之前,还讨论了学习的定义。

因为这是理论争论的焦点,反映了学习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层次。此外,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的脑机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证据对于验证各种学习理论、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习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的最直观体现。

罗伯特·加涅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信息处理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学习分类理论的权威。1970年,gagne根据学习复杂程度的不同,提出了八种学习方式: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链式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

1971年,gagne对这一分类进行了修正,将前四种学习合并为一种,将概念学习扩展为特定概念和定义概念两种学习,因此这一分类是:链式学习、区分学习、特定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又把学习分为五类:

一。对语音信息的研究,即学生掌握的是通过语音信息(以语音通信或印刷品的形式)传递出来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成果是通过语音信息来表达的。智力技能的研究。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部组织能力,是学习过程的实施控制成为可能。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在状态,它影响个体对某些事物、特征和事件的行为。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作技能、绘画技能、操作设备技能等,也是能力的一部分。从学习结果中进行学习分类,对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组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gagne将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理解阶段、细的阶段、记忆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和反馈阶段,这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首先,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停止手头的活动,并将注意力转回。另外,最好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教师要突出教学重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选择和编码信息。

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并运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如运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明一些知识或运用自己的经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记忆。这一理论解释了课堂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步骤。

任何一门学科,不论理论体系如何完备,如果不能运用于实践,解决问题,促进人类发展,就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认为学习心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读完《当代教育心理学》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将以前所一知半解的经验化的东西加工成体系化、科学化的知识,对于解决特定的问题,能够准确的找出原因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现在作为学生的我,对于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方案,从而获取最佳学习效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以后可能将成为教师的我,已经提前对于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了详细的学习,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将是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代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我具有启蒙的作用,对帮助我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学生以及未来的人民教师真乃良师益友!

最新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精选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最新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精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篇1】

我是今年新来的老师,从事教师职业才短短的几个月,本学期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掌握了一部分课堂上和学生教育思想工作的心理活动。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职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针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学生的工作。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方式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也让我在教学的课堂管理,教育工作中能运用到更多的方法,来管理与教育学生。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篇2】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不乱的情谊

4、常常与挚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乞降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合情合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合情合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管教孩子是麻烦的事,尤其是因为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碰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长短常不收留易的,由于我们必定会碰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糊口中:现实糊口中,我就碰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1、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固然成绩还可以,但是习惯比较差,他常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步履吸引留意。

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央,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常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篇3】

这个月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气力:积极气力和消极气力。这两股气力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轮回。假如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糊口当中布满活力,培养出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立异活力。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慨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的教授教养时光,我但愿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由于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说教师的糊口对全社会的人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糊口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明和谐。

后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篇4】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篇5】

暑假期间拜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虽说是拜读,其实是囫囵吞枣。刘儒德教授把我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屡见不鲜的事,站在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的角度上,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书中筛选了66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很多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却并不理想。读了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等,我更加体会到教育管理学生的诀窍竟有那么多书中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对“超限效应”进行分析。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误呢?学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我们常常就会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而一再地指责他。这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白,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思考、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也要改变方法,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高中、大学,直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者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倒是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前后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业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之才,印证了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的结论。

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我们大多喜欢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好、表现好,各方面比较突出,深得我们的信任。相反对于后进生,我们往往表现出漠不关心、任其发展的姿态,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更关注后30%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基础差,需要我们的理解与关怀,在活动中我们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老师的好,学生记得;老师的情,多年后学生会牢记;老师的爱,可直入学生的心底。我常常告诫我们的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好与坏,他都是我们的孩子。无论他学得怎样,只要我们真心付出,以爱育爱,就无愧教师这一职业,我们都是成功的。

阅读需要积淀与理解,并在工作生活中应用。今天聆听教委办举办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导读讲座,重温了书中66条心理效应,让我更加明白这些心理效应不仅可以用在教育教学,校园管理中,更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愿我们在“用心教育”时,“巧用心理战四两拨千金”、“明暗结合登高望远”,让我们“同学习,共进步”,进一步深刻地领悟“教育的科学和智慧”,在“教育生活路上且行且远”。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篇6】

今年假期里,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前,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经常望而却步,所以很不喜欢心理学。但是读完了此书以后,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饶有爱好。

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先容、演绎那些严厉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授教养、教育和治理三个部门。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爱好,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整理时豁然爽朗了许多,受到了聪明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常常泛起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统一内收留、放学时学生都预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功课、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爱好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泛起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授教养中都要留意避免“超限效应”。教授教养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泛起。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统一学生的统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假如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留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实在恰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这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层面上保证我们的教育行为布满聪明。我将经常“温故而知新”,利专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在教育教授教养中更进一步!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汇总


作文记录了我们的情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一篇成功作文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的心血去揣摩,什么样的作文才会合适自己?这是我为你推荐的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分享给身边朋友喔!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 篇1

我是今年新来的老师,从事教师职业才短短的几个月,本学期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掌握了一部分课堂上和学生教育思想工作的心理活动。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职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针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学生的工作。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方式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也让我在教学的课堂管理,教育工作中能运用到更多的方法,来管理与教育学生。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 篇2

这个月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气力:积极气力和消极气力。这两股气力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轮回。假如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糊口当中布满活力,培养出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立异活力。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慨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的教授教养时光,我但愿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由于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说教师的糊口对全社会的人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糊口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明和谐。

后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 篇3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 篇4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不乱的情谊

4、常常与挚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乞降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合情合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合情合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管教孩子是麻烦的事,尤其是因为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碰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长短常不收留易的,由于我们必定会碰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糊口中:现实糊口中,我就碰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1、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固然成绩还可以,但是习惯比较差,他常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步履吸引留意。

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央,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常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 篇5

暑假期间拜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虽说是拜读,其实是囫囵吞枣。刘儒德教授把我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屡见不鲜的事,站在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的角度上,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书中筛选了66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很多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却并不理想。读了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等,我更加体会到教育管理学生的诀窍竟有那么多书中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对“超限效应”进行分析。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误呢?学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我们常常就会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而一再地指责他。这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白,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思考、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也要改变方法,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高中、大学,直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者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倒是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前后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业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之才,印证了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的结论。

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我们大多喜欢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好、表现好,各方面比较突出,深得我们的信任。相反对于后进生,我们往往表现出漠不关心、任其发展的姿态,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更关注后30%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基础差,需要我们的理解与关怀,在活动中我们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老师的好,学生记得;老师的情,多年后学生会牢记;老师的爱,可直入学生的心底。我常常告诫我们的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好与坏,他都是我们的孩子。无论他学得怎样,只要我们真心付出,以爱育爱,就无愧教师这一职业,我们都是成功的。

阅读需要积淀与理解,并在工作生活中应用。今天聆听教委办举办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导读讲座,重温了书中66条心理效应,让我更加明白这些心理效应不仅可以用在教育教学,校园管理中,更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愿我们在“用心教育”时,“巧用心理战四两拨千金”、“明暗结合登高望远”,让我们“同学习,共进步”,进一步深刻地领悟“教育的科学和智慧”,在“教育生活路上且行且远”。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 篇6

今年假期里,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前,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经常望而却步,所以很不喜欢心理学。但是读完了此书以后,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饶有爱好。

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先容、演绎那些严厉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授教养、教育和治理三个部门。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爱好,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整理时豁然爽朗了许多,受到了聪明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常常泛起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统一内收留、放学时学生都预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功课、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爱好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泛起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授教养中都要留意避免“超限效应”。教授教养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泛起。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统一学生的统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假如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留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实在恰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这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层面上保证我们的教育行为布满聪明。我将经常“温故而知新”,利专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在教育教授教养中更进一步!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 篇7

随着金秋时节的到来,这意味着我们的暑假生活要结束了,马上就要返校继续求学之路。而每逢开学之日,我们也会面临全国的中小学都开展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活动,我们对于开学第一课也是比较期待的,能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今年九月的这一期《开学第一课》也不例外,这次又是一个崭新的主题,让观看后的我内心深有感触以及反思很多,所以以下就是本人的一些小感慨!

开学第一课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是一节特殊的课堂,也是能让我们收心的课堂,这节课与别的课的区别是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形式,利用电视媒体的方式学习,可以很好的抓住大家的内心,与此同时让我们感悟更加深刻以及对未来又有一个新的认识,为此这便也是开学第一课所要向我们呈现的意义价值。

观看《开学第一课》,每一期都是不同的主题,今年的主题展现,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尽相同。面对时间的流逝飞快,不知不觉中,今年已经是,为此今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了。通过观看这期节目,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回首党这一百年来的风雨历程,让我们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我们都要铭记党,拥护党,所谓党民一心,对党就像对我们的亲人。对于中国共产党,我们都要学会去感恩以及报答,毕竟是党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自由,是党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一个和平安宁的幸福时代。

《开学第一课》,对于全国中小学生而言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节目,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能让我们的思想有全新的认知,可以说是很好地提高了我们的思想素养,让我们内心的感悟收获颇丰。通过观看这一期《开学第一课》,能让我们明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珍惜时间,特别是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努力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目标,并且积极前进。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思想觉悟,热爱党,热爱祖国,学会感恩中国共产党并且付出实际行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为成为祖国和党有需要的人才积极努力,实现的人生价值。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 篇8

今天,我准时的坐在沙发上收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准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挡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天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收留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天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屋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屋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景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他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徐徐的孩子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吧?”孩子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这恰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玉成。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气力怀抱坚定的信念。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索,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心理教育读后感作文 篇9

随着金秋时节的到来,这意味着我们的暑假生活要结束了,马上就要返校继续求学之路。而每逢开学之日,我们也会面临全国的中小学都开展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活动,我们对于开学第一课也是比较期待的,能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今年九月的这一期《开学第一课》也不例外,这次又是一个崭新的主题,让观看后的我内心深有感触以及反思很多,所以以下就是本人的一些小感慨!

开学第一课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是一节特殊的课堂,也是能让我们收心的课堂,这节课与别的课最大的区别是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形式,利用电视媒体的方式学习,可以很好的抓住大家的内心,与此同时让我们感悟更加深刻以及对未来又有一个新的认识,为此这便也是开学第一课所要向我们呈现的意义价值。

观看《开学第一课》,每一期都是不同的主题,今年的主题展现,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尽相同。面对时间的流逝飞快,不知不觉中,今年已经是建党100周年,为此今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了。通过观看这期节目,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回首党这一百年来的风雨历程,让我们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我们都要铭记党,拥护党,所谓党民一心,对党就像对我们的亲人。对于中国共产党,我们都要学会去感恩以及报答,毕竟是党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自由,是党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一个和平安宁的幸福时代。

《开学第一课》,对于全国中小学生而言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节目,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能让我们的思想有全新的认知,可以说是很好地提高了我们的思想素养,让我们内心的感悟收获颇丰。通过观看这一期《开学第一课》,能让我们明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珍惜时间,特别是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努力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目标,并且积极前进。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思想觉悟,热爱党,热爱祖国,学会感恩中国共产党并且付出实际行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为成为祖国和党有需要的人才积极努力,实现最好的人生价值。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合集


读书使我们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我读了作品这本书,被一个个故事和人物深深的感染了。写作品的读后感应该从哪里出发?大学生范文网编辑为您精选的文章“读后感教育心理学”将让您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1)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的都是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

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却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后感觉像是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凭直觉判断,我们都认为我们自己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往往会藏着许多盲点。比如学生犯错违反了学校纪律,我们的做法就是批评,我们也认为这样做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行为主义的“联结”和“强化”的观念。有些学生违反纪律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如果教师给予不痛不痒的惩罚刚好满足了学生的意图,那么倒强化了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还比如,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学生自己认错,学生不认错好像事情还没有完,学生态度变好了,自觉认错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实这里就藏着一个盲点,学生长此下去就会认为犯了错只有认错就可以,有些学生明明没有认识到错,为了逃避教师的批评,就会做表面上的认错。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诱发了学生撒谎。

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知识。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旁观者效应”、“虚假的一致”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这本书提到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通过读这本书,相信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多的收获,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2)

一直以来,我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各种问题,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仅凭着教学经验而为,从来没思考过学生的心理层面。读了《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我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思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怎样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型,语言的层次性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又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与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又密切相关,这就充分说明了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是关键,即通过听、看、想等内在活动最终转化为说这一外部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要想研究数学教学的“教”与“学”,探索学生的感知规律,构建我们想要的情感课堂,焕发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前提。

在本书中,我重点研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书中将其列为数学基本素质的第五个要素,指出“数学语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研的各个领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使用数学语言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对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方法,则简略地提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建构……数学交流……组织学生讨论” 等等。要了解学生数学表达存在的困难具体有哪些情况,才能找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的路径。分析起来,情况有三:

第一种:数学知识本来就没学懂,大脑里是空洞的或混乱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是一言不发或“胡说八道”,因为他无话可说,一说就错。

第二种:对于一些极为抽象的数学语言无法转化为普通语言。数学语言可以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其中抽象性数学语言既高度抽象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比如概念的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有时学生就无法将其转化为他们所熟悉的、亲近的、容易理解的事物,这样一来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就不会深刻,此时的数学语言就会显得更加抽象,在学生眼中就不再“通俗化”,反映到口中也就更难于表达。

第三种,将“听、看、想”的内容和结果转化为“说”的困难,这一点在大多数同学身上都存在,也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就要求老师要尽量的多宽容学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一些自信,大胆的,灵活的,创造性的去说。

反思我自己的数学课堂,学生说的确实太少了。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多指导学生,教师本身课堂内外说话都应客观、准确、精炼、全面甚至生动,进而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过去的数学教育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为数学家的“英才教育”。今天,我们理应是“大众数学”“生活中数学”的倡导者,也完全应该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让孩子们都喜欢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坚定的心声。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3)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礼貌病。这一组数据,不仅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能够说,如何让自我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我,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

一:学习心理学的动机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加速运行,完全打破了几十年来人们在传统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构成的思维定式。当突然直面一个激烈竞争,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我们会深刻的感受到多年来积累的知识,本事,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夜之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习工作,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经常困扰着人们健康的心灵,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偶然得知,徐清照教师的连线心理工作坊,便慕名前往,与此感受到了与众不一样的教学氛围,很受鼓舞。说心里话,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对此学科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琐碎的。但,当我从参加第一堂心理学开始,对心理学就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经过徐清照教师的讲解,我逐步懂得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而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熟睡的巨人,就等我们去唤醒他。”

二:心理学中的“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必须倾向性,稳定性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本事等。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人格条件又包含哪些资料呢?

1.心理相对健康

心理咨询师是经过自我的行为来引导来访者的,所以他的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他的来访者。虽然心理咨询师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会像其他人一样期望得到爱,期望被理解,被承认,被肯定,渴望安全感等等,但他必须有本事在咨询关系以外求得这些欲望的满足,以保证有效地完成心理咨询师这一社会主角的任务,不致引起主角紧张。心理咨询师也会在生活中和他的大多数来访者,在相同的社会环境里,遇到各种生活难题,也会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但他能够坚持相对的心理平衡,并且能在咨询关系以外来解决他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因为个人的问题干扰咨询工作。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个愉快的,热爱生活的,有良好适应本事的人。要得到来访者的信任,咨询师自我必须愿意不断成长,并且在生活中不懈奋斗。那些情绪不稳定,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是很难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2.乐于助人仅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询关系中给来访者以温暖,才能创造一个安全,融洽的气氛,理解来访者各种正性和负性的情绪,从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乐于助人”说起来容易,但并非任何人时刻都能够做到。那些只关心自我,自私自利,或者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缺乏热情的人,也是难以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3.职责心强

心理咨询师既要耐性倾听来访者的叙述,集中精力不分心,使来访者感

到自我被关注,也要能诚恳坦率地和来访者谈心,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愿意暴露内心的痛楚和秘密。工作马虎,三心二意,性情急躁,不负职责在咨询工作中都是要不得的。

以上这些人格条件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和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构成的,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不是光靠学习理论知识就能够获得的。所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要想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应先检验自我的人格条件。

三.完善的知识机构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不是仅仅依靠良好愿望,满腔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来访者或鼓励心理病人跟疾病斗争。有时,廉价的安慰反而会引起来访者的不解,反感和阻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科学工作,要用科学的咨询知识和技巧来帮忙来访者,使他们认识困扰着他们真正的原因,改正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使心理成熟起来。

仅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本事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来访者的困难是怎样构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何在,他们心理症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用什么防御手段来对付内心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来访者分析问题,并引导其走出困境,促进人格成长。

四、熟练的咨询技巧

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是能够学到的。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向来访者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上头所说的职业道德,人格条件,知识条件和技巧条件都很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正如卡瓦钠所说: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4)

“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写在《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封面上的这句话,给了我迫不及待想把它读完的力量,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希望和进步。

记得一首歌中这样写: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会哭了。纵然“积极”代表着乐观向上,我心向往之。然而成年以后独自面对生活、工作,诸多烦恼四面八方而来,才懂得为什么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被这八九吓倒、压垮,便只能在绝望中掩埋自己,只有积极地透过剩下的一二,看到希望,才能够将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而能够如是去做,必定要拥有积极的、强大的心理。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我们的确应该学一点儿积极心理学,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能量,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有些许特殊性,因为教师的人生与学生的人生紧密相连。我们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快乐工作,更是要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愉悦体验,带动他们快乐学习。

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拥有慧眼识人的能力,相信人人都可成才,能够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才能恰当的指导和培养他们成才,而不是只以“成绩”论英雄。这样你会发现,班里的学生虽然成绩高低不同,但十八般武艺各有精通,只要肯努力,都有可以成才的方向。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教学理想,然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同时现在的教师工作辛苦、事情繁杂,在这样的状态下,每天面对各种调皮捣蛋,和老师斗智斗勇,想方设法逃避学习的孩子,老师们很难做到耐心倾听、平等交流。所以大多时候,习惯于用简单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以至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被“制服”而不是心服口服。最终问题看似解决,其实仍然存在。所以真正实现人人成才这样的一个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的心中要充满爱,要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以真诚为基础,但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同时要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相互信任,在心与心的碰撞中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我们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就是个爱惹事生非的淘气包,也许他是因为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有的学生犯了错不肯承认,不要一味地反感他不知悔改,也许是因为每次犯错后被惩罚地过于严厉,他太害怕了;有的学生总是和同学发生矛盾,不要轻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合群的孩子,也许只是因为他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因此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时,不要急于指责,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弄明白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引导他们一点点去认识自己的问题,最终能够主动转变自己的问题。这样会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学习的消极体验中走出来,去获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这就好像大禹治水,只有将学生心中的问题根源“疏导”出来,他们的问题才不会再次“泛滥”。

当我们面对阳光时,生命中便充满光明,阳光地面对工作,阳光地对待学生,相信在积极态度的催化作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5)

教育心理学一直以来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所以在我得到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书后,我兴奋不已地开始了阅读之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收获了许多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深入了解了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实践。下面是我读后感的分享。

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了解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习、发展、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通过揭示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知识,对学习者进行全面的心理研究。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明白了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指导。

其次,通过阅读《教育心理学》,我对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中详细介绍了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发展等方面。其中,我对认知发展这一部分印象深刻。书中提到,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逐步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来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这使我深刻理解到教育过程需要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另外,书中还讲解了情感发展的重要性,情感对学习者的学习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发展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

再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书中提到,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宝贵经验。

最后,这本《教育心理学》对于我作为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启发。我意识到教育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教育心理学还教给我一些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如分散学习、主动回顾等,这些对我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启示。

通过阅读《教育心理学》,我深刻意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建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我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发展和需求,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6)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给了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上面的例子正是由于小学生往往将老师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唯一的真理,也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十分完美的。因此,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到了下午地面上就有了纸屑,而且三番五次的'教训他们要保持整洁,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但就是不管用,后来我就什么也不说,看到垃圾我微笑着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持续一个星期,留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慢慢地发现我班的卫生变好了,再也不要我说教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活中有句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老师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老师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老师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老师认真,孩子就学会方法;老师宽容,孩子就不会计较;老师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老师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在现实中生活中,很多老师都是特别认真负责的,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健康成长,可是使了很大的劲儿,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老师的努力是违背心理规律的。在教学中的我,我每天都在认真而仔细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仔细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包办一切,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像个陀螺似的转着,敢怒不敢言。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自由学习机会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满堂灌,给孩子们造成了心理上极大的负担。鱼汤虽好,但不宜过多,知识虽好,却需自我消化;殊不知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回想我们平时的点滴教育,当孩子犯下错误时,可能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用老师的权威来压孩子,殊不知人天生就有抗拒感,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远离你的教育,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例如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后,如果一味地沉入自己人效应,那将不利于孩子问题的改正。总之,我们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果断的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故事“,在一个个”故事“中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7)

在读了《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后,“以宽容收获孩子的笑容”和“笑一笑,乐一乐”这两节最能引起我的共鸣。

在“以宽容收获孩子的笑容”这一节有这样一个一个事例:一个一向从严治班的班主任,批评吵闹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抗。他就让学生匿名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好几个学生都建议老师给学生改过的机会,不要发脾气。老师很受启发,认识到要严而有度。这个事例简直是在说我一样,我对学生常常大声批评,学生也写日记希望我不要生气,对身体不好。虽然我感动于学生的懂事,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很多时候是过分苛求学生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犯错误很正常,上帝还原谅呢,为什么我们就要生气,严厉批评呢?书中的话仿佛就是对我说的:苏霍姆林斯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同时书中谆谆教导,作为教室不能忽视宽容这种教育策略。昨天下午崔xx考试还是不写卷子,我想发怒时突然想到这本书的教导,于是仔细看了他的试卷,夸奖他说:你写的题比以前多了,有进步。没有想到放学时,他对他妈妈大声说:老师夸我考试写题有进步。我那是夸他,我是咬着牙忍着气说的啊,可是他竟然高兴的报告给家长。这让我领略到了宽容的力量。

“笑一笑,乐一乐”这一节,则强调了幽默的力量。令人愉快的幽默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可能提高学生记忆力百分之十五。面对期末复习和包班的现状,每天沉重的皱着眉头,很难有笑容给学生。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比我们更苛求阳光雨露的心灵怎么能适应今日每天重复的复习时光?我没有智慧和学识待给学生思考性的幽默,但我可以尽量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笑容和快乐啊。上课有张师德投票表,我把各科老师名字写黑板上让学生抄在表格里。崔某说:“我把你的名字写成和数学老师合在一起的了,你叫黄小肖。”班上大笑,我很想严厉的吵他破坏课堂纪律,但想想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不是希望更多的给学生轻松宽容的氛围么?于是我也笑,说:“那我也可以叫崔龙龙了。”班上学生更是开心的大笑。下课一个女生问:老师你和浩然谁眼睛大啊?这么没有知识含量的问题我以前一定会瞪她一眼转身而去,但我看过《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之后不这样做了,我觉得应该让后学生感受到老师和他们是一样的,可以做很多他们那个年龄喜欢的事情。于是我走到悍然面前,摘下眼镜,和他比谁的眼睛大。看着浩然瞪大的眼睛,最后还用手指撑起眼皮,周围学生目不转睛的比较这我们俩的眼睛,我一下笑喷了。沉重的复习阶段还能有这样转瞬即逝的欢笑时光,对学生老说是多么难得啊。而我除了对他们笑一笑,并没有做什么啊。模拟考试下来,我们班100分多了,我似乎觉得这是笑一笑的功劳。

古诺特博士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发觉我是教学成败的学习气氛,身为老师,我掌握无比的权利,使学生过得悲惨或快乐,我可以作为折磨人的工具或继发灵感的媒介。我能侮辱人或使人开心,也能伤人或救人。”确实惶恐啊,我们手中的权利决定着学生一天的心情甚至整个童年的回忆。就为这个,我不敢停下阅读的脚步。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8)

从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出发

——读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

安晓静

读了董蓓菲老师的《语文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收获颇多,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自身的了解和调整。这需要先了解自身的心理品质,再准确给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最后思考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路径。就教师的心理品质方面。“每个语文教师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稳固的,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四大方面。”在担任语文教师及班主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商对教学效果和自身完善有重要意义。情商的构成: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能力、移情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如果想要掌握自己的教学效果,需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同时要做到对自我的管理和约束,回想自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和身份的转变产生了不少的负面情绪。但是作为教师需要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和学情把握的不准确,教学效果与自己的理想状态差了不少,但是本科四年的学习是自己走上工作岗位的底气,认真思考找到问题所在,逐渐改变这种情况。面对学生对初中学习的困惑和不解,回顾自己求学的经历,努力寻找到和学生的共情,提高和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特点是:善于思索追求真理,重德才轻名利,自尊自重,独立性强。教师作为特殊社会职业者的特点是:爱生爱才,启发善诱,勤学敬业,以身作则。”教师是一种职业,但是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特殊性。首先要进行身份认知,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就要认真地接纳自己的职业。其次,教师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还不能简单地和其他行业做对等,而是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教书育人。诚如于漪老师所言“一个心眼为学生。”

就课程改革方面来看。课程改革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展开,教师作为课程的重要一环,对课程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发展阶段,教师的参与和投入成为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以作为一线教师也不要妄自菲薄,高深理论的研究固然是普通教师难以达到的水平,但是教学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研究是否合理的重要一步。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要积极响应课程改革,努力把理论向实践转化。新的课程改革,必然会给自身原有的理念带来挑战,但是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吸收新的研究成果。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课程改革内容都要照搬照抄,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对新的理论成果采取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如果能找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处,进行积极改进,也是自身对课程改革的探索和贡献。改革家吕克把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心态归纳为“损失、怀疑、不舒服、发现、理解和融合”。而前三阶段和后三阶段的危险区能够跨过,则直接关系到改革是否能够推进的问题。

教师有了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接下来便是课堂教学的实施。“针对以往中国中小学课堂以讲授教学为主的现状,2000年课程改革提出了:反对‘听教师讲,跟老师学,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记住、背熟’这种刻板的以记忆、重复为主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常见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谁而学?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和老师学,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和负担。如果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提高,学生就会监控自己的学习,自己调整时间同时监控自己的学习动机。较高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遭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毅力去克服困难。第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上普遍运用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学生间的竞争,学生成功的标准以打败别人为准。但是合作学生并不是忽略学生间竞争,更强调一种学生间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也比较符合“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由学生的参与度决定。当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讲解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会知识。而且这种合作学习也是对目前“小先生制”学习方式的一种呼应。第三,研究性学习。这是基于问题意识的学习方式。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当下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品质。”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和落实。所以,不论是哪种学习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作为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职业倦怠”是“描述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持续成长。“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教师专业发展’一词,是指语文教师通过高等教育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升专业素养的成长过程。阅读董蓓菲对于漪老师和李吉林老师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模仿性教学、独立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和教学风格四个阶段。所以刚刚进入教学岗位的教师应该广泛地学习优秀教师,我国语文学科独立设科虽然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却涌现了不少的语文教学名师。这无疑为我们新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但是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所以这一过程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选择性的吸收,同时要注意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学情。接下来自己需要独立解读教材,进行独立教学。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有一定的反思和总结精神。于漪老师特别强调写教后记,不仅关注自己的教学失误,还认真记录学生的“得”。而李吉林老师则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行动研究,同时把司空见惯的教学现象剖析出问题,再寻求一定的学理支撑,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教育者还是要多一些宗教般的虔诚!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9)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陶新华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心理颇有感慨。文中倡导把积极的心理学运用到教育之中,比如,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追求幸福应该是人生的重要目标或者最有价值的目标。“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去发现自我的优点,进行充分得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等。

最引起我共鸣的是作者所提到的长善救失,“长善救失”语出《礼记学记》,其原文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增长优点而改正缺点的。根据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缺点。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明确的职责所在。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异性提出来的。

教师如何“长善”,如何“救失”,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 有人说,孩子的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了。于是,很多的家长、教师都习惯于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而时时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边,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成天处于被批评、被指责的生活状态之中。 我们不妨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例:改作业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学生的错误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改正;改作文的时候,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学生指出不足之处,然后教学生如何修改;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早已习惯于先开导学生认识错误,然后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人非圣贤,岂能无过。”改过来了就还是一个好学生。所有这些,都是在“救失”。那“长善”呢?在学生没有出错时,我们记得表扬学生了吗?学生的作文虽然稚嫩,但总会有写得好的地方,我们帮学生指出作文的优点,告诉学生好在哪里了吗?学生没有犯错误时,我们就没有去做正面的品德教育吗?看来,在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是让“长善”缺席了。

在“长善”缺席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可能就要事倍功半,甚至是要吃力不讨好了。 “长善”非但不能缺席,而且应该放在首位。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发现学生原有的长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学生的作文为例,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内容没有什么优点,而他写的字很漂亮,那就要重点表扬他写的字。教师应该真诚地告诉他:“你写的字真漂亮,老师喜欢你写的字。”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内容很精彩,只是字写得不好,那就要重点表扬他写的内容,教师应该指出他的作文好在哪里,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好”字敷衍了事。教师如果能够更多、更有效地去做好“长善”的工作,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感动、更多的自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助长”学生的优势,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缺点当然也要说,帮学生指出错误所在,才能达到“救失”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却不宜以“救失”为主,更不能习惯性地只去“救失”,而忘了“长善”。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懂得正面激励,这对于教育来说是多么重要!用心去发现孩子的优点,指出孩子的优点,赏识孩子的优点,这就是“长善”。“长善”本身就蕴藏了“救失”的功能。教育要以“长善”为主,这样就更容易将教育的言语说到孩子的心窝里去,让孩子的“善”蓬勃发展,枝繁叶茂。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10)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我,控制自我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团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经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忙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仅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供给心理援助的过程。

经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必须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必须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我的心扉,进取的参与到了团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团体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可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忙别人的喜悦。

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活力,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到达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必须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构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我。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供给展现自我行为的机会和场所。

根据总队安排,我们在20____年7月3至7月22日参加了在教导大队举行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20天的培训时间虽然不算长,但对于我们来说,收获颇丰。现谈谈自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人格塑造。

恰如古代日本的茶道不是仅仅为了沏茶.而是为了培养女性宁静温柔的性格。如果说厨师为人们供给了餐桌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美味佳肴,那么心理咨询师则为人们供给了精神上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味佳肴。经过心理学的学习使得我们的人格得以全面的完善,使我们极早弥补身上的的不足之处。

第二:学会了自我分析

分析自我有没有本事做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素质,对自我进行确认。这主要有三方面:人格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应当强调的是,比理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咨询师的人格魅力,他必须是心理健康、有亲和力、诚信度等,因为心理工作是一项助人成长的事业,要求咨询师既要热情、诚恳、耐心、有适度的感情投入,还要理智,掌握分寸、拥有职业化的清醒。

分析自我有没有信心做心理咨询。认知信心的重要、认知你的信心有多少。因为信心问题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也影响做心理咨询的成效。那么,信心坚定与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有必要检验和反省自我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信心不足,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客观的,还比较好克服,主观的又来自哪方面是知经过心理学的学习培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我,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

第三:调整了对“挫折”的认识

当一个人面临挫折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安慰、同情与关心,包括同情体贴、鼓励安慰、供给处理问题的方法,帮忙其走出困境,处理问题,应付心理上的挫折。帮忙对方端正对于困难或挫折的认识,以此改善自身心理问题。如对新入伍的战士,要设法使他们明白,任何人在到一个新环境都会遇到一个适应问题,能否很快适应环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之一。挫折和困难能够促人成长,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坚韧的意志。总之,检讨自我对问题或困难的看法,调整对挫折的感受,常能改变自我对困难的态度,以便用较有效的方式去处理困难。

第四: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做好官兵心理疏导

要善于运用“情感资源”。要善于用情感的力量感染人。情感在心理疏导中是“催化剂”。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钥匙,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情通才能理达。培养教育人,首先要有同志情、战友情、兄弟情、父母情,有了这些真挚的情感,心理疏导才能有力度,才能打动人,才能感染人。这就要求心理辅导者要学会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谅人,要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能够平等待人,要做到将心比心,以情换情。

要善于运用“语言资源”。官兵感情的碰撞,心灵的沟通,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心理疏导结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的运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居高临下的训教与和风细雨的说服,效果迥然不一样。要善于和学会用情真意切、生动趣味、幽默诙谐的话语化解矛盾、疏导冲突、讲通道理,这样心理疏导才能收到效果。

要善于运用“知识资源”。要运用知识去启迪人。知识在心理疏导中是“能量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贫瘠,心理疏导就心虚乏味,讲不出耐人寻味的道理。这就要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既要学习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心理学,又要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有关知识,这样做起心理疏导才能游刃有余。

要善于运用“人格资源”。要用人格的力量去感化人,心理疏导的成功即取决于心理辅导者的心理学知识,更来自其自身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人格是为人之本,为官之魂,人格是形象,人格具有感染力、凝聚力、号召力。仅有人格高尚、行为端正,才能使官兵心悦诚服、一呼百应。心理疏导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总之,这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帮忙很大,学好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拥有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就能够自我排解一些困扰,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知识传播给周边的人,也许能够帮忙不少人自我消除心里的阴影。

作为一个刚入伍不久的消防女警官,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1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和行为的科学,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主题,例如学习策略、认知过程、记忆、动机、评估和教学。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并从中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包括认知过程、记忆、动机和评估等方面。同时,学习心理学还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例如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认知重构、学习策略等等。这些理论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实践。例如,它介绍了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如何有效地利用复习材料,以及如何应用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书中还提供了许多案例和实践,让我可以更好地应用学习策略。

这本书还让我了解了评估和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评估可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来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实践,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评估和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本书对我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精选


经过大学生范文网小编的认真编辑以下为大家准备了“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在平常日子里,记录下阅读带来文字形式感悟就是读后感,作品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由作者撰写。 阅读之后,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细致地理解书中的内涵。我们为您准备了本页的精髓敬请品味!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1)

首先,我班学生对字谜接触较多也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语,然后让学生编谜语。这样,学生的预习作业更加有趣,同时,效果也更加明显。

因为,当他要编字谜时,首先要认真观察这个字的字形,自然也就记住了。在学习《葡萄沟》这篇课文时,有学生对我讲“杏”这个字,他通过观察发现,“木下有口就是杏,口上木下就是发呆”。看着这名学生因发现而兴奋的红脸,我的心也绽放出喜悦。

因此,在我的语文课上,总是有学生自己编的谜语,不仅丰富了识字教学的形式,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一举两得。

其次,当我阅读学生日记时,我发现班上许多学生对国际象棋很感兴趣。因此,我模仿电视上的汉字书写比赛,并结合五子棋组织正规的汉字书写小pk。这个游戏前期先进行初赛,成绩突出者选为棋手。

在比赛中执子,代表本组学生进行五子棋的较量。而小组中的其他学生则随机按顺序写出老师报告的单词,写出正确的小组,并失去出错的机会。最终按五子棋的输赢为准。

同时,学生记录自己的准确度,最终选出优胜者组和汉字之王。

三,巧设复习环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理词典的存储过程中,使用频率越高,即常用词越容易被识别和识别,即使用频率越高,越容易被提取。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复习。

根据我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全面的复习思路和实际操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在课堂复习中,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在复习时,我通常会设计更多有趣的有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苹果采摘游戏。在黑板上预先画上苹果树,由学生来做生字苹果并且贴在黑板上,分小组来认读苹果上的生字,独对了记下相应的分数来代表摘得的苹果。

又比如:青蛙跳伞,在课件中设计出小青蛙跳伞的情境,降落伞上标注上生字,由学生来认读并跳下。这些新游戏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兴趣,有很好的效果。

其次,作业中体现生字的复习并侧重应用。

再次,重视每周的生字汇总和复习。

总之,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于我的工作不无裨益。它使我认识到学生的识字心理。同时,根据学生心理规律和汉字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识字教学。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的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让我能够有的放矢,较为高效地进行自己的教学工作。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2)

《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

一谈起“教育心理学”,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让他们细说,又说不清楚。专业规定: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和学校情境教学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和控制的功能。

在年前几个难得的和风煦煦的午后,乘着早春的暖意,我读完了整本书,第一感觉是这一次的阅读自己的感受更深刻。整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学***本理论”这一章节。

前人对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谓是执着与艰辛,因为他们要把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心理活动外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这种高度还要具备科学性,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学***本理论”这一章里,对“学习”的定义就有两个。广义上讲,学习和动物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是有经验产生的,是生命过程中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上讲,学习是人类的学习。紧接着,对于学***么产生的,不同的专家经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结论,也就是现在的几种关于学***论。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归纳为联结学***,苛勒的顿悟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归纳为认知学***,还有在当代产生的建构主义学***。纵观近代,“学”的理论可谓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当然,在这些理论的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悲伤故事。他们的理论研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了数百项实验,其中大部分是动物实验。桑代克为了其学说的成立,整天与兔子为伴;苛勒则为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学说,孤独地与大猩猩共处……面对着这么多的故事,看着这么多人的付出与坚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就为了一己学说得到世人的认可,就为了能为教育心理学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就为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规律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自己,不时想起自己的抱怨。与这些大师的奉献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导师。每个学习主体只能经历一次心理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对其的影响是终身的。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教育影响未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新的教学态度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想这也许就是每个老师的心声。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3)

暑假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已经认识到,教育不仅是教学,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辅导。体育不仅是体育锻炼,更是语言心理辅导,让他们可服困难,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教师学习心理学是为了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句随便的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有多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只有一两个月,奇迹就会出现。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受到鼓励和表扬的同学会以此信念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

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

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心理学呢?

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2、 这是因为教师必须学习心理学才能提高教育水平。这本书作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总结和总结:1。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

然而,只有通过学习心理学,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心理学教师能够掌握学生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根据共产主义的面貌塑造新一代。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只有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才能扬长避短。教育的作用是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

四。我们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这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准备的。

作为老师,要做到:

1、 热爱教育、投身教育事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常被比喻为“红烛”、“梯子”、“春蚕”和“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

“抱着一颗心,不拿半边草”,无论何时,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献身于教育事业,我一辈子都不后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爱护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使教育发挥最大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

对学生漠不关心,缺乏热情,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老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

"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

"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

当然,严格要符合法律,严格要有一定程度,不符合法西斯的训练。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激发学生自尊自信,关心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教师”是教师的最高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使命。进入21世纪,中国不仅经济发展将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将迈上新台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肩负着提高人民素质和全民文明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直接责任。

"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

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的,教师不迟到、不早退;要求学生礼貌的,教师不粗鲁的言行举止;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教师要自觉遵守教师的规章制度。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本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我以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广泛而深刻的知识,不像我以前想的那么简单。比如,如何处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如何从个性中提炼共性,如何在共性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

该书介绍了许多不同时代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值得思考。读了这些之后,我逐渐意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有价值和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

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要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为核心,对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与教学策略、学***、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引导学生学***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4)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我们大学要学的一个科目,但读大学时,没有经过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所以当时读书时学得没有不好,现在,随着自己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太薄弱,徐老师给我们看的书中,恰好有这本书,所以,现在,我又拿起这本书,细细阅读,虽然,还是感觉不是很能看懂,觉得很高深,但结合教学实际,还是有一些体会。

该书有一段话对数学老师出题(例题、习题、考题等)较有指导性,因为它介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哪几种深度,于是启发了我们可以出哪几种难度的数学题:

“如何判断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标准大致有:

(表述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3)能否应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即保持关键特征不变,改变非关键特征,从而使原来的关系体现在新情境中,这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真正含义有概括的把握;

(4)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单凭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而是需要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的整合是与知识的理解深度密切相关的,这就是建构主义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而灵活地应用知识,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初衷,这同样要依赖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这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建构主义的许多主张都与此相关。‘为理解而学习、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条。当然,深层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第

下面试着把这五个难度概括地予以表述,并略作些解释或补充:

(1)转述:即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教科书对知识点的严谨表述,目的是防止非理解性的死记硬背。比如“什么是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那就是:一个数去乘一个加式时,可以先一个个乘,再把每个结果加起来”。此时不必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能基本说对就可以了。

(==-一次加法交换律]。又如可问:“你觉得最近全校各班之间的足球赛中有哪些数学知识?”

(3)变式:该书指出“变式可以区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

“概念性变式”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熟悉的,即符合概念定义但外表与标准式不同,如底边没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另一种即常说的“反例”,即外表相似但不符合概念定义,如有某两条边形成凹口的“多边形”(几何学里的多边形只指凸多边形)。

“过程性变式”该书没给出严格定义,我理解它是指“得出某概念或某原理的多种数学过程”。综合该书第118-119页和第166-167页内容,过程性变式无非是“化一为多”和“化多为一”两种:

化一为多:得出或表达概念、原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如导出方程概念时,表示未知量的可分别是黑框、空框、任意拼音字母、最后是x,它们等价;又如从一般四边形变到正方形可以有多条途径,先变成菱形或先变成矩形等。

化多为一:把多样化的数学知识化归为一。如学了简易方程之后,争取把过去那些用算术方法做的题目化为用方程方法来做。又如弄懂只要会做分数题,百分数、比和比例之类的题就不难。

运用过程性变式的意义在两方面: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多种过程获得概念或原理,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多样化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记忆深、好应用。

(4)综合:让一道题里综合多个数学知识点。

(5)实践:设置符合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

读书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就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充实了自己,即使培训结束,我都要坚持读书。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5)

本书是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理论成果,后半部分则是心理个案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作为老师和母亲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书中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她的童年,因为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例如有一个满怀嫉妒、恨恶的性格。

二,怀有过度雄心的孩子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是根据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评判他们,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没有什么好处,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却尤为重要,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也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三,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个体的人格,包括儿童和成人是一个统一的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保持一致的,孩子上学拖延理解为,他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作出难以避免的反应,他不想上学,他会想尽办法不遵从学校的要求,坏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地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于是他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特征,逐渐陷入不可救药的地步。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6)

寒假里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种幸福———教师的存在价值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那时,我刚从事教育工作只有半年并且担任了班主任,有时候真的茫然无措,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所以我经常会板着脸,要树威信,直到有一天,我从孩子的日记中看到了:“郑老师极少笑,要是能够多一些微笑,就更美了。有时候想跟老师多说一句话都不敢”。当我们班得到流动红旗,获得“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时,杨老师的脸依然那么严肃,似乎这些荣誉的得来本来就是应该的;当我们做错了事,郑老师的脸还是那么严肃,但严肃中更多的是斥责。虽然我们知道郑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她为什么总是不笑一笑呢?”当看到学生的这篇日记时,我感到有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的心灵。我也何尝不想“一笑泯恩仇“呢?但是又很害怕一“笑“会让学生爬到我头上来,班级纪律就会松散。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快乐生活——教师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

在上个学期,在课间做眼保健操的时候,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上来,各方面都需要慢慢地调整和适应。因此他们在做眼操过程中,总是因为个别同学睁眼而扣分。为此,我也想过很多办法,各种软硬兼施的方法都有,甚至

哪怕下节课不是我的课,我都会盯了再走。尽管这样,有时候还是眼睁睁,看着检查人员从我眼前因为某某睁眼扣分。所以,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也是很无奈,更多的是力不从心。当然,我也好几次因为这个情况,到了半夜也没睡好,慢慢地就陷入了焦虑当中,那段时间也是很不开心。

后来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

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学生不懂事与教师智慧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通情达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通情达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来管教孩子是件麻烦的事,尤其是由于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遇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必定会遇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我控制能力。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

1、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

2、为孩子设立一种较高的但可以达到的标准,在孩子实现这种过程中提供支持

3、采用以一种稳定的权威性教养方式

4、在孩子低能力领域提供技能训练

总结:面对“不懂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有烦躁心理,这类学生就成了我们心中的那类问题学生。现在看了书中的应对策略,不管怎么样,心中就踏实了一些,不会那么茫然无措。

最后,还是那句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7)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关于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于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8)

徐茜茜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已经认识到,教育不仅是教学,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辅导。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系统、全面地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句随便的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有多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对他们的欣赏和认可,可以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只有一两个月,奇迹就会出现。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受到鼓励和表扬的同学会以此信念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

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

欣赏你的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信心,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差生和后进生就会成为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首先,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本书所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优秀心理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心理素质。

二是教师要提高教育专业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作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归纳和总结:1。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

然而,教师只有学会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能够掌握学生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根据共产主义的面貌塑造新一代。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

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四。我们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这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准备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绝对的精品好文章p>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9)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归纳书中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心理素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

然而,教师只有学会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教师能够掌握学生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根据共产主义的面貌塑造新一代。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是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

四。我们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这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准备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相当不错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讲台上表演,更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读懂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抛开书中的繁琐理论,从中悟出点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教学实际的人性化的东西,我觉得这才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心得。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10)

专业:行政管理姓名:田子威学号:***

我选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是《学习这回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莱特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学习卡片”学习系统。系统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能够回顾和记住他们在系统学习中所学的知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会大大提高我的学习质量。

《学习这回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所著。这本书分为十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物学,我们克以克服根深蒂固的对学习的偏见。它还带来了一场席卷全球的记忆革命。只要你不停止学习,一切都会改变。还不晚。

那首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塞巴斯蒂安莱特纳。1919年出生,在维也纳和法兰克福学习法律。曾任记者最初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及法律问题,随后逐渐对医学及心理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书主要是以“记忆”这个词为主线开始介绍的。其中有一句话另我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健忘的愚笨的人,都只是以我太笨,学不来”为借口而缺乏勇气去学习,这些人认为聪明才智与愚笨是与身俱来的,遗传的。并且不会改变的性格特征,为怀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

而其中最糟糕的借口是“我太老了”。因为一个十分精确的实验让事实争相大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聪明。

每增长一岁,智商就增长一份。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从报童开始,70岁时开了一家水泥厂,发明了很多东西,比如灌浆程序。举世闻名的意大利画家提香,在85岁时创造了著名作品《圣殇》。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第二部时,已经超过80岁了。

所以,永远不要以年龄太大为借口放弃学习。只要一个人不停止学习,一切永远不会太迟。精神衰弱的原因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大脑缺乏练习,太懒。

我想也许在读完这一本书后,不会将它所有的内容都牢牢记住,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够确信,或者是说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学习永远不会晚”。并且总以智力为借口的话也不会再出现。学习不好的问题关键所在是,放弃学习,嫌自己年龄太大才是真真正正的愚蠢。

虽然我不同意书中的所有观点,有些内容让我没有阅读的欲望,但整本书仍然给人以正能量。我相信没有一本书能够做到任何一点都让人人信服,让人读的还不心烦抑或是厌倦。能做到这一点的那就太可怕了,或者是让人觉得不真实。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叫“不够完美,才是最可爱,美丽的吗”。所以,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永远不要想完美,这是太苛刻了。也许我还不足以达到那种分离的状态。我从不认为学习是一件让人忘记一切的快乐、快乐、轻松的事情。也许我的兴趣让我很有激情和兴奋,但我相信正是内分泌麻醉让我暂时忘记了痛苦,放下了烦恼。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说,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尽管有痛苦,尽管有困难。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各各方面寻找刺激点。那些让我们忘记痛苦和烦恼的事情,让我们不要在学习的路上那么坎坷,也许会很快乐。

由此,我不由得对我今后的学习之路进行了思考。

纵观现在各大城市、区县、乡镇对教师的要求,我突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也许,也许这种感觉一直就存在,只是我以为他离我还太遥远,一直一直没有去在意他,或是刻意回避他,但现在是箭在弓上——不得不发。所以,我很无力,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去哪里,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更不知道我该怎么努力,努力的方向。现在的我就像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人,有着对生命的渴望,但无力,很无力,甚至有点绝望了。

这让我很沮丧。我想努力工作,但我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标来指引我。我知道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不仅限于书本知识,还要面对社会。如何应对我所熟悉和陌生的社会,如何是我的人生道路不偏离我所期望的轨道太远,如何冷静地应对,不惧荣辱。

想想看,也许答案很简单,经验、时间,都能让我更完美。我该如何形容现在的感觉,如沮丧、无语、烦躁和失落?都不能形容,无尽的复杂。

有人说追求梦想的过程是最好的。我想也许我太极端了,太执着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追求梦想的过程不是很好。这的的确确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说是厌恶这种陌生带给事物我的局促不安、恐慌以及那所谓动力的压力所给与我的紧迫与痛苦。

也许,正是因为最初的恐慌、不安和过程的痛苦,结果或你的成功才是珍贵的和无尽的。那么,我只能说,我没什么可说的。只能说你的认同是换一种形式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我在冥思苦心一道数学题而最后还毫无办法时,这一切过程是美好的说法都是放屁。

我想大多数成功的人,再回首自己艰辛的奋斗之路时都会加以美好,加以在美。那是他们现在成功了,他们站在了另外的角度了,如要真的剥夺他们现在的一切,将他们送回到那段他们念念不忘的奋斗时光,那看看他们是否还觉得那是美好的。因此,每个没有经历过别人生活的人都没有资格要求和批评别人。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我们需要学习并给予自己力量,以减少恐慌、不安、痛苦,并更快、更安全地达到我们追求的梦想的终点。而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既然不能够确信自己是否能够有多大潜能,那就让自己做到更进一步,再进一步,我想这样也就可以了吧。也许没有什么是不够的知识,也许我没有足够的勇气,也许我没有足够的经验。

然而,我一直在追求一颗坚强的心去学习和完成我想要的一切。

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篇11)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由曹才翰、章建跃主编的,这本书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从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分析入手,论述了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等的学习与教学,并对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的迁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观点,并最后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依靠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水平。《数学教育心理学》这一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方向,让教师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重新的思量。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不仅与教师有关,还与学生自身有关。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教学安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

要想研究数学教学的“教”与“学”,焕发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前提。早在18世纪,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就指出教育应该是心理的。也就是说,只有遵循心理学原理,教学过程才能科学、经济、合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

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提高自己的心育能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丰富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达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所以我想,阅读《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第七章是讲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所谓自我监控,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小学生一开始就没有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有了自我监控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而不是随着性子去玩闹。我认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后,就会了解抄袭作业、作弊等行为的危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书中还提到了“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而负迁移是两种学习之间的干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正迁移关系,利用所学知识向新知识迁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就要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在数学学习中,知识的相似性大多隐藏在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练习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辨别能力的发展。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篇五)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篇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前一段时间,买来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想要弥补一下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除去大学时必修过这门课程以及进行教师招聘备考时“恶补”过相关知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接触过心理学了。而如果突然间再去啃那些高深艰涩的心理学专著,我大概会雾里看花、不知所云。这次选的几本书,虽然是心理学相关书籍,但结合着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尤其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密切贴合,读来没有障碍,轻松舒畅。

当初在茫茫书海选书时,之所以挑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其实主要因为它是“大夏书系”中的一本。前前后后误打误撞买来许多大夏书系的书,每一本都很喜欢,这一本也不例外。疫情仍然没有消散,宅在家中是阅读的好时机。读完第一遍后,回想到书中提到的“莫等墙倒再造墙”,趁着记忆还温热,又抓紧时间复习了一遍,并且整理出几页读书笔记,心中感到充实、踏实。

主编刘儒德教授在《代序·鱼就是鱼》中说,这个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作出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形象的注解。如果对这句话进行延展,就可以概括整本书给人的感受。书中精心挑选出66条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适用于教师工作的多个方面。而通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初步理解和学习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学要素,同时结合书中提到的几个心理学概念对自身行为与内心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思考。

德西效应说明,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人的工作欲望不仅不会增加,有时反而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也就是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教师在奖励和表扬学生时应该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不是一些额外的“蝇头小利”。如果过度讲究表扬或报酬,甚至会损害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德西效应、调控奖励来消减、消除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有些地区和学校千方百计“引诱”教师读书与写作,很多时候却成效一般。这种自上而下的、甚至是行政上“强迫”的成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成长愿望和主动性,甚至那些所谓的“诱饵”,比如如何如何加分、颁发何种等级的证书等,会让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想要真正获得成长,都需要从内里寻找源泉与动机,否则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配套效应也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我们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段言语、每一个眼神都是在给学生“一件睡袍”。如果我们给他的是积极的、鼓励的、充满阳光的睡袍,那学生很可能会用自身良好的行动来搭配这件睡袍;如果我们给他一件颓废的、懊丧的、长满虱子的睡袍,那他也很可能会用糟糕的表现来呼应这件睡袍。一个人说,“如果想要我们的孩子或学生成为什么样,那就先把他夸成什么样。”这句话虽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更加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养孩子与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妨不吝啬地给予学生更多“优质睡袍”,比如鼓励的话语、关切的眼神或者悄悄竖起的大拇指。当然我们也要提防自己或者学生走入过度配套的恶性循环。

情绪ABC理论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尤其延迟开学的这段时间里,每每接到“线上教学”的通知要求或是看到相关的报道,都会引发自己的反感与焦虑。是这些真实存在的事实引发的我的焦虑与不安吗?根据情绪ABC理论来理解的话,并非如此。引发我情绪波动的其实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与评价。我内心里不认同、甚至抵触这种现象。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并没有紧迫、严峻到必须争分夺秒进行线上教学的程度,这段延长的假期里,孩子们可以在家里自由地阅读、做手工或是学家务,而不必巴巴地守着手机或电脑“学习”。当我根据这个理论进行自我对照时,我对这个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缓解自己的紧张与焦虑找到了出口与路径。

这本书对我来说读得算是比较快的,而且比较有瘾。书中没有板起严肃的学术面孔跟我们故作高深地讲解那些心理学科学规律、效应和法则等,而是结合了充足有趣味又有意义的“故事”,向我们娓娓地讲述。那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贴切的教育情境岂不就是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吗?我在读的时候便被深深地吸引,想要继续读下去、不停地读下去。这整本书就像在用亲和、明了、生动的语言向读者描绘一个个关于心理学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是笼统的、模糊的,是面向教育的,是指向教学的,是帮助教师的,明确又清晰。

这本书清浅畅达,甚至我们不能说读它是在读“心理学”。书的封皮上写着“教育艺术”四个字,或许更贴切吧。总之我挺喜欢这本书——大概很少有人能够抵挡得了故事的魅力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11篇


相信有不少人为写读后感发过难吧?当看过作者写的作品,大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趁热打铁,趁着我们刚刚读完作品,我们可以把自己最真实的感觉写下来,大学生范文网编辑今天为大家精选了一篇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相关的文章,期待通过本文您能够获得新的思考方式和经验!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学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以下的体会:

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如:遇到了学生有自卑心理时,我们不能不关心他们,我们要多鼓励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在班里面也是有用的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和同学们友好的相处。

二、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我是教学二年级的学生,那么我可以教会学生要善于和老师交流自己心理的想法,和同学们友好的相处,会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时时刻刻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在和谐的校园里,拥有健康的心理快乐的成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发展原则、诚信原则、平等尊重原则、艺术原则、启发引导原则、尊重隐私原则、坚持原则、坚持原则适应个体差异等。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地区,所以有差异。

他们有不同的经历和爱好,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所以,面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因材施教”,灵活的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

接纳学生。接纳指的是教师不依据学生行为的好坏,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给予关怀。班主任是班长。首先,他应该相信他的学生。当他们进入学校时,他们将按成绩排名。

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也会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因学生成绩的好坏,就给他们戴上三六九等的名号,我们做的是接纳。人总是有魅力的。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好伯乐。

世界上没有人肯定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在充满信任和积极肯定的学习中,一个人很容易受到鼓舞和鼓励。他就会往更好的方面努力,他的行动也就更积极,成绩也就会越看来越好。

平等尊重学生。平等尊重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对待学生,不做任何小事。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和期待,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安全、民主、和谐的班极标杆。

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不以成绩的优良来偏袒抵触学生,做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尊重,老师与学生之间更是如此。

鼓励学生。鼓励,指激发勉励。也指振作精神。

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把真诚的赞美和鼓励看作是人类心灵的春天。在课堂上,教师要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优秀的学生不断表扬,遇到问题的学生更值得鼓励。

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学生一起工作,决不让问题扩散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课堂上多采用“雪中送炭式”的激励语。如“你比之前进步很多”,“这题回答的很好,真棒!”“脑筋转的真快,加油!

”等。这样的学生必须在老师的鼓励下充满信心和勇气。有些学生不喜欢说话,但他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部分学生,老师应该主动让他上来回答问题,然后大大地给他一句鼓励的话,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尊重学生的隐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隐私。它还需要我们信守承诺。

承诺是否实现不仅仅意味着教师诚信与否,更是学生的人格是否得到教师尊重的体现。可见,教师的教育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自身的健康心态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工作压力的自我管理,有效预防职业倦怠,切实维护自身的健康人格,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说教,也不是空洞的口号。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下,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课程,组织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学生计划、参与、体验、反思,最终获得认知,提高自身素质。

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与职业相结合,获许还有更大的收获。它必将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和谐的人才,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3】

一、用成功唤起学困生的自信

学困生学***显著的特点是学***低落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对学困生我坚持做到勤诱导、勤沟通、勤发现、勤鼓励。当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好或肤浅时,我从不责怪他们。当他们回答问题时,我非常感激。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开自信之门,让他们仰望学习。

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渴望表扬。表扬可以使他们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他们的学习精神,增强他们的信心。学困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老师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学困生基础知识较差。

有的学困生虽有学好的愿望,但学***差,往往老师讲课不能完全听懂,解题不会思考。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之外,还应依靠班集体的力量来缩小落后面,让学***与学困结对子,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穿插讨论、同桌交流,使中优生加深理解,并让学困生得到再学***会。更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要了解学困生并找出他们的闪光点

学困生由于学***,常常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厌弃和训斥,受到社会和同学的歧视,人们抹煞了他们的优点,只看到缺点,觉得他们一无是处。在班上他们抬不起头来,严重的自卑心理又滋长了他们对学***恶情绪。要改变这种局面,只能用教师真诚的爱,去温暖他们的心,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树立“我与其它同学一样能学好的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担任一些力所能及的职务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适时征求他们对教学的建议,让他们平等地与他人交流,让他们觉得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是平等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于一个好老师来说,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抱负、有志慧的完整人。

要想成为这样一个局面,教师只能用真挚的爱温暖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消除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卑感,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平等地与他人交流,让他们觉得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是平等的。

三、实行面批作业,尽量减轻作业负担

针对学困生的特点和缺陷,进行面批作业。教师给以正确的指导是转变学困生的最好方法。例如:

教师对学困生一个个单独轮流面批作业,针对他们的错误给予指导纠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表扬,并在面批过程中帮助学困生建立适宜的期望目标。平时我经常教育学困生:“如果能够再进一步的认真学习,下次考试一定能进步等”,学困生有了适宜的期望目标,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进取心,从心里感到自己有了奔头,自己又不笨,老师又看得起。

这样,知识的火焰就会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心中点燃。努力验证实际的批作业,确立预期目标,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效果会更好。学困生最怕考试,一次次考试,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一次次的失败,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成功,逐渐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在课上采取设鼓励分的方法,对学困生答对的题优化打分,设鼓励分,为学困生的转化创设了条件,他们就会朝着成功的大道有信心地前进。过重的学***,过高的要求,会遏制和破坏学困生的学***,使学困生产生厌恶学***反心理,丧失学***,所以在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要求不应过高。

要坚持少学、精学,让学困生把精力先集中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上,对难度较大的知识则采取适当降低起点,减小坡度的方法。

总之,要认真做好平时经常性的改造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改改造方法,改变一些改造策略,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爱学困生,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多理解、关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多对他们渗透思想教育,使他们端正学***度,明确目的,学会学***,克服不良习惯,就能唤醒学困生,才能使他们由被动学***主动学习,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4】

一个孩子和我聊天甚欢,妈妈来接他,看到这个情景,非常诧异,说:“这孩子很内向,在家里基本不说话,在你这里怎么这么能说?”

我问:“你和孩子沟通多不多?”

“当然啦!作业、课堂、考试。我都会问的。” 妈妈回答道。“唉,但他总是问一句答一句,不问就不说。甚至问他,他也是不耐烦的。”

听听孩子怎么说的:“妈妈只会问我作业做完了吗?考试了吗?课堂听讲认真不认真啊?她从来不关心我快乐不快乐,有没有朋友,喜欢玩什么、吃什么……”

母子俩的话让我们深思:孩子,你需要什么样的照顾?

和这位母亲聊了很多次,最后,我推荐她去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本书。

这本书我也是最近才开始看起的。但它改变了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长期以来,我也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我总是站在河边看风景。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一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天上的一道彩虹,美丽而遥远。

直到手捧这本《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才感觉到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俯首即是。

这本书有七章。每一章都有一条格言。充满哲理,通俗易懂。我们可以从名人身上看到成长的深度。每一部分都有具体的事例指导,既有理论指导,也有方法指导。不断地阅读着,那些滋养着心灵营养的成长箴言,那些精彩的、似曾相识的心理健康教育片段,总让我在反思自己的工作,让我心中有一种叫做“激情”的东西在潜滋暗长。

一、每一次进步都留下足迹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身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将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缕善良向上的温暖之光,谁不希望自己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儿童的良好行为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

这一点也是小学老师最头疼的一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怎样让孩子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用贴纸奖励学生。五个贴纸可以换成一个印章图案,五个印章图案可以换成另一枚奖章。这种方法很奏效。但老师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正是行为管理的“代币管理”。

当你走进本书第三章,你就会明白怎样使用“代币管理”更科学。本章从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效原则和有效策略入手,从儿童的凝聚力、亲社会行为和学习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在这一章提出了三种行为管理策略:

示范学习、代币管理、契约法。每一种方法都有详尽的叙述与事例呈现。对我们的工作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更科学的工作中,我们相信我们每次都能更有效地记录孩子们的进步。

二、我游戏故我在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儿童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时儿童与社会的桥梁。对于孩子来说,我游戏故我在。游戏是孩子们的生活。没有游戏,就没有孩子的幸福。

在这本书第四章中从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分别介绍“游戏辅导、游戏**与儿童的健康成长”。读完这一章,我对“游戏”又有了深刻的认识。

以前,我们总觉得课间游戏,不就是让孩子玩一玩嘛,只要开心就好。现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游戏原来学问多多。

就拿我们学校大课间的跳长绳来说吧。孩子们按学号轮流摆动绳子,按顺序依次跳绳。这是游戏规则。每个孩子都应该遵守它。一旦被侵犯,其他孩子会责怪他。有的孩子不会跳,经过集体的帮助会跳了,他就感受到成功和被认可的快乐。

有些孩子擅长跳舞,能教别人跳舞,这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各种游戏中,儿童大胆的想象、充分的体验、尽情地享受,游戏让孩子以自然的方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情感,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游戏体验让儿童学会体谅和同情他人。儿童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

与人合作并得到合作伙伴的认可,使团队感到自信,能够成功地教育自己和周围环境。在游戏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体验,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孩子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旋律,它是孩子的“社会”,它以多彩的方式使学生的人生充满阳光、智慧和希望。

游戏教学,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真正家园。游戏作为一种反映儿童独特意义和生活方式的活动,一直受到教式的关注和喜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使用。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游戏活动在小学学科中的渗透,主要介绍了游戏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每一节都给出了相关的例子和教学片断,告诉我们游戏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要领。读完本章,你会有一种立刻想把这些游戏活动在自己课堂上加以运用的冲动。

三、在阅读中分享美好生命

著名教育家张文质无论走到**,都带着书包,里面少不了一本“正在读的书”。他说:“读书对我而言是极自然的,我甚至可以很夸张地说:

如果不读书,我还能做什么?阅读是对生命诗意的填充,也只有它才能帮助我们日渐一日地认识‘我到底是谁’。”阅读不仅是**心智成长的重要载体,它更是儿童生命体与知识体的对话。

埃及底比斯图书馆的正门上方镌刻着铭文:“灵魂**的良药。”这句话极好的概括了书籍的价值。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后感作文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让我深受启发。在这次讲座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并通过一些案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首先,老师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能够正常、和谐地发展。她强调了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情绪低落、焦虑、压力过大等,让我们了解到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接着,老师教给我们了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她告诉我们,要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轻易放弃。她还指导我们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以减轻学习压力。此外,老师还鼓励我们多参与体育运动和社交活动,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她说,与人交流是舒缓压力的好方法,我们需要学会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讲座中,老师还告诉我们,家长和老师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老师也建议我们要与父母亲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反映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她强调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有爱心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决心要从现在开始,坚持每天要给自己放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用来思考和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同时,我还打算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和社交活动,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也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我会勇敢地面对并寻求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而言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到了许多重要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重视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就能够更好地享受学习和生活。我将永远铭记这次讲座,将其作为我未来生活的指南。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6】

本学期,我阅读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慨良多。该书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如何做好孩子们的心理疏导工作,它提倡以人为本,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采取相应教育对策为己任,加强学生的心理分析与疏导,让学生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质。该书为广大教师包括我们校医在做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时提供了良策。

整日面对学生,有时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会觉得很苦恼,虽然自己苦口婆心教导,不断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可是学生的行为表现没有改观,对于他们的教育“治标不治本”,很多情况下,有一种挫败感。

在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读到一篇文章《不妨多给孩子们贴一些美丽的标签》收获很大。

由此也想到一个故事: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让一批行为不良的人到前线去打仗。这些人纪律松懈,不听指挥,后来当局请来一些心理学家来管理他们。心理学家要他们每人每月都给家里写一封信,告诉亲人们自己在战场上作战很勇敢,能听从指挥,立了不少战功,每次的内容都基本一致。(由心理学家写好,他们只是照抄)半年以后,他们竟一个个变得像信中说的那样。是什么力量使他们都变好了呢?就是“勇敢”、“立战功”等标签的暗示作用。

“标签效应”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是经常可见的,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在学生的交往中被贴上“差标签”的.学生有时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容易消极悲观。这样的学生聚在一起,会相互影响,从而使他们缺乏信心,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泯灭了,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1、多贴正面签,禁贴反面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在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发现并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孩子贴上正面签,正面说理,正面引导,启发自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要动辄讽刺、打击、挖苦孩子,造成孩子内心的被动、压抑,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有的孩子长期在被批评、被冷落中生活和学习,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2、多贴发展签,禁贴定论签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评价学生。如对智力较弱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较普通孩子差,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认识自己的纵向发展来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多给学生贴发展签,以鼓舞学生信心,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提高,学习态度会得到改善,行为习惯也会有所好转,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多贴鼓励签,少贴训斥签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多说鼓励的话语,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应给予鼓励、表扬,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师生气氛。家长、老师的微笑、赞许、象征性的小奖品会对那些后进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激励、促进作用。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对他们大声叱骂,不要以喝斥、讽刺、挖苦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7】

两位专家从班主任工作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从具体实例展开阐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变化,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作为学校的辅导员,我深深地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是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非他,乃是心灵转向。”

专家告诉我们不要用原来传统教育的眼光看学生,我们应该跟着时代的步伐、教育的发展,换一种眼观看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优生优育的情况下出生长大,优越的生活条件,来自各种亲人的爱,让一孩化的教育现状发生了改变。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智力不是问题,成问题的是他们的心理。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心理的角度走进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的内心。我们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年代过去了,我们应该转变理念从尊重和赏识教育入手,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接纳你,相信你,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教,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融洽,教育效果才会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曾说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剩过许多教育手段”。

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的自身修养,直接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发展,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教师丰厚的学科知识、健康乐观的心态、品顺温和的语言、文中坚定的行为、善解人意的性格等无一不对学生有影响力。教师自身的良好素养,都是形成学生眼中教师亲和力的必不可少的构件。所以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或者是少先队工作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管理班级如同我管理班主任一样,我要想办法如何营造一种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和动力的团队,让老师们感到在这个团队中发挥心理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的发展是当下主要任务。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有很多人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我们从事这一学科教育的同志也往往轻视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但通过老师的讲授使我清楚的认识到: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其实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这也许才是教育的真谛!

其实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这样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抓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学无止境,有学习就会有收获,紧跟时代步伐,让知识充实大脑,及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学校的德育工作其实和班主任始终相连,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应该把心理和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其来促进智育的发展,使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所优秀的学校会有一批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教育家。因为他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并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8】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进取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进取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能够使大学生克服依靠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我。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所以,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靠性,增强独立性,进取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我控制自我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进取融入团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一样,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当进取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我的动手本事。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能够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坚持进取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进取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我本事。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我成为一个闪光点。进取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并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供给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经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我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9】

白水县东风小学李静

在工作之余,我学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其中,我最关注的是: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合心理环境。要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师生的新关系。

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辟学校和家庭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引导家长转变教学观念和孩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用父母的理想、追求影响孩子,性格和行为。

之所以关注这些,是因为在我现在所任教的班级里,我就发现,在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我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建立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效果,同时,在班级、团队活动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也不多。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意识到,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自己还得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和家长密切配合,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以及指导家长用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同时,学习这个提纲,我进一步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觉得老师的观念需要更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只有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有科学、全面、深刻的人识,才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还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

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只有广泛学习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从各种关系和接触中理解和转化世界、社会和生活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教育人。

职业道德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的师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辨别是非,还要用这些认识来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品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总目标是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把它作为一面旗帜,为教师如何作人,如何胜任教书育人的责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和激励着教师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奋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10】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和发展、阅历的扩大、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在学习上面对、家庭、社会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因此,在中小学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密切关注学生问题,重视对学生健康的教育,注意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共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是师资,未来教育的成效主要看教师的质量。学校健康教育也不能例外。推进我国学校辅导工作现代化,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水平,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辅导教师队伍.学生健康的形成绝非一因一果的单线联系,它是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教师品质的优劣、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社会竞争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健康教育中,要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了解自己,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给我们教师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指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定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以及主要内容,也指出了一些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工作,所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开设健康选修课、知识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加强师生交流。“要把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健康教育的渠道”。要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指导家长营造家庭健康教育的环境,了解和掌握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良好的形象影响自己的孩子。

在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中,要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根据学校实际,保证健康教育时间,并把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和专兼职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体制,重视教师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压力,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加强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保证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有效地发展。

学校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只是一片刚刚挥锹的处女地,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失误,但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成为一块茂盛的园地。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篇11】

俗话说教师是学生良好心理环境的设计师。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教学的情感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一个有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所以,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课堂上提出问题,有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却答错了,如果老师说:“以后想好了再起来回答。”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会变得沉默,以后再也不会积极回答,并且慢慢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以确保学生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方法:

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生对教师的人格魅力、生活态度、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乃至对待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评价,做出判断。由此,教师崇高品德,独特方法,言行一致······都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情操、正确的世界观。可见,老师的人格魅力是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很强的教育作用。

二、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生动新颖、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生探究意识和求知欲。

三、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调查表明:“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所以,教学中若使用强迫、体罚等手段,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就会被扼杀。同样。老师若对某学生存有偏见,这个学生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相反,学生如果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心,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力量。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

四、用难易适当的内容启发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如果提出的问题属于“对不对”或“是不是”之类问题,学生张口即答,就会失去追求新知识的情趣,学习情绪懒散、松懈;若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站起来张目结舌,吞吞吐吐,以致丧失信心。只有适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可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由“知其然”顺利过渡到“知其所以然”。

学习心得:教师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改变课堂学生不回答问题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大家对于作品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独特的感觉。 阅读一本书并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拓宽人生视野和思考方式。我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启示!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篇1)

今年寒暑假,在王老师的指引下,我有幸拜读了《数学教育心理学》这一本书。本书在介绍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若干最新进展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分析入手,论述了数学概念、数学理原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等的学习和教学,讨论了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的迁移等,最后将理论与数学教学实践相结合,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在这本书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章建跃教授提出的——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问题。

他们用当前心理学研究比较流行的检验性因素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结构主要包括计划、管理、检验、调节和评价等五个因素。由于数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有结论不断反思的过程,反思过程逐渐深入的结果使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不断提高。因此,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过程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并进而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故我们建构的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结构中,就特别强调了反思的作用,对过程的反思、对结构的反思、对方法的反思、对学习过程的优化等。

纵观曾经教过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数学认知水结构水平的限制,再加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考试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对基础训练不感兴趣,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验,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的思考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找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导致很多学生越学越累,学到最后完全迷失方向。而要避免迷失,就应该从小坚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尽管这在开始时会比较费时),强调随时对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思,这才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关键措施,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措施。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检验与反思习惯教育,提高他们的检验技能。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肯定试错、允许试错、创造条件试错。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无论是新知识的学习还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性质,猜想、实验、合情推理等,在学习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条理性、逻辑性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就应该要允许错误的存在,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分析数学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概括解题思想,使思维条理清晰。

2、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思维策略,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事实上,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总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采取某种具体方法。如果不对这种具体方法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局限性就比较大,适用范围不大,不易产生迁移。所以在反思问题设计时就应该考虑让学生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体验,提出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让他们寻找自己解决过程中在思想方法、思维策略方面的差距,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意识,培养自我监控能力。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篇2)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塑造一代新人.

学生是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一位老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无心的动作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终身。

三。它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扬长避短

教育的功能是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我初中数学不好,所以当我必须参加数学考试时,我非常紧张和害怕。后来在自己的数学老师那里上了四个人的课,数学成绩慢慢上来了。

实际上,是同一位老师。 为什么整个班级的数学都很差,而四个人的数学更好?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因。4个人的小课老师会顾及每一人,会把每个人做出来的答案认真的看一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错误地方及时提醒。

在老师的讲课中,如果您听不懂,可以立即问老师,直到您理解为止。而上大课呢?许多不懂的学生羞于举手提问,害怕被老师或同学嘲笑。

而且一堂课就45分钟,如果多几个人问的话老师的授课内容就完不成且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也“吃不饱”。因材施教基本只能运用于小课堂,所以现在的家教和小班才会如此吃香。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自省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教育上的不足与缺陷,才能不断的创造出更好的更适合的新方法来教育学生,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后,勇往直前。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我十分认同。学习确实是一个需要加强的过程。但如果单纯的跟同学们说:

你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也许很少有人会积极回应。但如果我们采取鼓励和预包装的原则,效果会大相径庭。

就我作为一个学生的经验而言,鼓励是加强的有效指南。如果老师在语文课上把我的作文背给全班同学听,并给与很高的评价。那么我如果本来不喜欢这个老师,这时也会开始试着接受这个老师并且他以后布置的作业我要把它完成得更好而不让他失望。

又比如普雷马克原理,它是强化最好的催化剂。要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做某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有时候是非常难的,弄不好还会让其产生逆反心理,即你要我往东我偏要往西。但是,如果学生在做了不喜欢的事情之后,被要求给予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一些好处,他们通常会非常认真地完成。

比如上体育课,如果老师说我们我们把这套操练好了,就自由活动,好不好?不认真的学生此时会认真地做练习,因为他心里有个声音提醒他:做好练习,你就可以玩了。

如何让孩子的学习更贴近最近的开发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学的时候,母亲总是说我只要老师稍微提点一下我就懂了。

“稍微提点一下”为我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动力。它提供了学习的可能性,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这需要老师的鼓励、提示和建议。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在最近的开发区所需要的东西,将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所讲到的教学多**的呈现,我认为多**教学是一种都够更大限度的集中和吸引学生学习的新时代**。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产生听觉疲劳,甚至会随着讲座的声音像催眠**一样睡着。

更多的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比如历史课,本来历史就是比较枯燥而乏味的。但是如果你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电影,或者把历史片段做成可爱的动画。

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记住历史,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进入左耳而离开右耳。

品味着《当代教育心理学》,回首我12年的学习历程,遇到过无数的老师,更让我笃定的认为一个有才华的老师不一定可以教好每一个学生,只有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对了,让学生们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得到学生的认同了,那么他才可以把毕生所学的精华教授给我们。否则,学生只能远远地看,永远不能玩耍。

我所希望的教育是教学相长的。我将它解读为两层意思,一层是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改进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新方案。第二个层次师在教师改进教学的同时,学生应该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

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进步。

我现在虽然还只是个学生。但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看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那么多的努力和艰辛,汗水和泪水。为此,我想向我曾经爱过的老师深深鞠躬,谢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知道这条路充满荆棘,但我不会回头,因为这是我选择的路,也是我一生的信念。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篇3)

做为一名教师,有必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学生,不仅靠平时的相处和观察,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孩子的成长动态。尤其是在解决一些学生的成长问题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时有经验和技巧的。

认真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一书。阅读中遇到不少困难:一是书太厚,二是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加强自我的监督,不是凭兴趣而是靠任务驱动,才能读完。

但阅读后,在整理节选和反思时,他们更有主动性。几点学习中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他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是指在**的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该书指出,教师应组织和安排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接受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是促进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当下的小学课堂,合作学习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可真正理解其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以及有实效的实施情况却仍然不容乐观。传统课堂的固有模式对大家的影响力实在强大,想要“突围”和“变革”,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和决心。

2、 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具体要求1。互动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书中指出,在小学教育中,善于倾听是必不可少的。赫金斯按照倾听的方法区分了五种类型的倾听:鸡尾酒式的倾听、竞赛式的倾听、内容的倾听、承担义务的倾听、创造式的倾听。

优秀的教师不仅应当善于倾听,改进听的技能,而且也应该对这方面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 我们在教学中已经认识到学生倾听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着力培养,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教师的倾听一样重要。教师的倾听既是学生倾听的表率,也是教师获得更多、更宝贵信息的重要方式。

2。情感投入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关键

一个好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学给予极大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责任感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与学生间友好信赖的关系。

常看到有的老师一节课上下来,脸红通通的,有的意犹未尽,有的当场反思,这些应该就是在课堂上投入了情感的外在表现。同样,也有的课,照本宣科,整节课下来波澜不惊,全程一个语气语调,可以想象台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是怎样一种状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没有情感的投入,就不能很好地阅读和理解课文,更不能引导学生去认识。

全情投入地教学,非常重要。

三、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工作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地应对工作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间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书中指出,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而一名教师往往难以处理两种同时并存但又相反的角色间的矛盾关系,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朋友,这使得具有责任心的老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由于工作压力大、相对封闭,教师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最终发展为工作倦怠。现在我们来谈谈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的积极动力。

如果不具备这些,那么为了促进教师发展来自外界的规划、组织和督促很有可能也会成为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因素。

教师本人应该意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遇到的压力,解决的最好途径就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其内在动机。实践证明,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倦怠。

像《当代教育心理学》这样的书籍值得一读再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篇4)

从内容上看,本书以学习心理学为中心,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最发达的领域之一。早在心理学尚未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就有不少哲学家论及学习的问题。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就有不少论述学习与记忆的内容,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三条联想律原则——临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构成了后来心理学中联想主义的主要基础,而中国古代的传统学习心理思想更是十分丰富,伟大的孔子对此有重大贡献。

学习心理涉及一般学习过程规律的理论,如条件作用、观察学习、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等;对各种学习结果及其过程的研究,如概念的获得、技能的形成、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习得以及品德与态度的形成等;还涉及对各个内容领域的特殊学习过程,如识字、阅读、写作、计算等。本书的学习理论部分和分类学习部分分别介绍了前两个方面。至于后者,属于主体心理学,本书没有介绍。在进入前两部分之前,还讨论了学习的定义。

因为这是理论争论的焦点,反映了学习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层次。此外,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的脑机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证据对于验证各种学习理论、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习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的最直观体现。

罗伯特·加涅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信息处理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学习分类理论的权威。1970年,gagne根据学习复杂程度的不同,提出了八种学习方式: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链式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

1971年,gagne对这一分类进行了修正,将前四种学习合并为一种,将概念学习扩展为特定概念和定义概念两种学习,因此这一分类是:链式学习、区分学习、特定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又把学习分为五类:

一。对语音信息的研究,即学生掌握的是通过语音信息(以语音通信或印刷品的形式)传递出来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成果是通过语音信息来表达的。智力技能的研究。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部组织能力,是学习过程的实施控制成为可能。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在状态,它影响个体对某些事物、特征和事件的行为。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作技能、绘画技能、操作设备技能等,也是能力的一部分。从学习结果中进行学习分类,对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组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gagne将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理解阶段、细的阶段、记忆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和反馈阶段,这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首先,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停止手头的活动,并将注意力转回。另外,最好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教师要突出教学重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选择和编码信息。

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并运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如运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明一些知识或运用自己的经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记忆。这一理论解释了课堂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步骤。

任何一门学科,不论理论体系如何完备,如果不能运用于实践,解决问题,促进人类发展,就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认为学习心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读完《当代教育心理学》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将以前所一知半解的经验化的东西加工成体系化、科学化的知识,对于解决特定的问题,能够准确的找出原因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现在作为学生的我,对于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方案,从而获取最佳学习效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以后可能将成为教师的我,已经提前对于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了详细的学习,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将是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代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我具有启蒙的作用,对帮助我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学生以及未来的人民教师真乃良师益友!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篇5)

2。情感投入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关键

一个好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学给予极大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责任感(2)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3)与学生间友好信赖的关系。

常看到有的老师一节课上下来,脸红通通的,有的意犹未尽,有的当场反思,这些应该就是在课堂上投入了情感的外在表现。同样,也有的课,照本宣科,整节课下来波澜不惊,全程一个语气语调,可以想象台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是怎样一种状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没有情感的投入,就不能很好地阅读和理解课文,更不能引导学生去认识。

全情投入地教学,非常重要。

三、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工作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地应对工作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间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书中指出,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而一名教师往往难以处理两种同时并存但又相反的角色间的矛盾关系,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朋友,这使得具有责任心的老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由于工作压力大、相对封闭,教师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最终发展为工作倦怠。

现在我们来谈谈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的积极动力。如果不具备这些,那么为了促进教师发展来自外界的规划、组织和督促很有可能也会成为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因素。

教师本人应该意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遇到的压力,解决的最好途径就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其内在动机。实践证明,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倦怠。

像《当代教育心理学》这样的书籍值得一读再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篇6)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暑假里阅读了《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甚至研究教育心理学,每次师德培训时也总是少不了“心理学”这三个字,它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日渐深入。本书从用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同时用教育心理学塑造自己和打造日常教学亮点,从而能够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在本书中,作者从一个个经典而真实的小故事、小案例入手,以简明而深刻的手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分的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总结教师怎样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利用教育心理学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更加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才能成为新教育的开拓者。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可以敲开学生的心的大门,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学生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的。为了学生的进步,我们需要用教育心理学来寻找学生的这些闪光点。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角度。书上的例子用的很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夺目的‘珍珠’,只是有些学生的优点直接露在了海滩的表面,而有些‘珍珠’不幸被埋在了下面。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去掉这些“珍珠”上面的沙土,让他们像别的珍珠一样光彩夺目。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也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式各样的智力和智力组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总盯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应该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人的内心都有被别人欣赏的渴望。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学生都值得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发现者和挖掘者,小学阶段是他们心理慢慢成长的阶段,这关系着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他们就像风雨中的小草,是易受伤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更好地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教师除了人生阅历、知识、年龄等之外,与学生没有多少区别。为了醋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减少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共情心理去看待学生;同时教师的批评也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以最平和的心态和最宽容的心胸面对学生,慢慢地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到底。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激励为主的原则。教师外在的激励,会对学生起到积极地催化作用,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发展。教师一定要对学生采取信任的态度,利用信任的力量使孩子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一名教师,要合理而充分地运用赞赏的艺术,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日常教学中启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学习目标、道德理想,领悟人生意义。另外,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期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和长处,改正缺点和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了期待。而这种期待,往往是让学生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也许我们对其有了期待,很奇怪,期待往往会变成了现实。当学生遇到很困难的事情而教师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要给他们以安慰,让他们要保持着一个勇敢自信的态度。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成功体验时,我们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但是在这期间,我们要合理利用变化的间隔强化方法,给学生们喜欢的不同种类的奖励。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会不加选择的对其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在仪表、语言、行为等各方面都要为学生做好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要发挥好这个作用,这样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会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彩而规律。其次,我们要用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引导。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变得不再无知,而挫折教育却能教给学生怎样在以后的社会中面对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应对挫折的正确态度,这比教给他们无数的文化知识更加重要。另外,教育工作应变“灌”为“诱”,变“堵”为“疏”,遍限制型为引导型。教师在教育中只有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宣泄,化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像这样能够多方面地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

学生需要教师各方面的引导,因此教师本身应该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心理,要把握好各种教学因素的度。首先,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方面地评价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合理地照顾学生的自尊,千万不要戴上“有色眼镜”来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因为教学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然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要克服偏袒心理,要避免权威心理,更不要刻意去雕刻学生,要把握好教育中的各种“度”,以平常心对待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使使教育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最后,为了使日常教学不再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教育心理学知识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新亮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又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后,教师要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合作心理、集体心理、责任心理,并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远离嫉妒心理、战胜自卑心理和受挫心理、正确处理恋爱心理,从而多角度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把五星的教育化为有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