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端午观后感实用10篇

端午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22

端午观后感实用10篇。

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有什么秘诀呢?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为了满足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整理了详细的“端午观后感”资料,欢迎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端午观后感(篇1)

农历五月五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连齐抗秦,遭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园前二百七十八年,秦军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泊罗江身死。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还有很多:有纪念伍子胥的、有纪念孝女曹娥、还有纪念古月族图腾祭的。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食物扑通、扑通的丢进江里,说是让鱼吃饱了不来吃屈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楚国人舍不得屈原,并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我一直想问个问题怎么明明早把粽子丢到江里,可是现在却是自己把粽子吃掉,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端午观后感(篇2)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他的散文作品《端午节》中,通过对端午节的描写和对故事的讲述,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阅读感受和对鲁迅先生的思考。

首先,鲁迅先生在文章开头通过对端午节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他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人们把家门口的“个人节日”变成了“公众节日”的场景,让人们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同时,他也提到了“包揽了全球一切糖果”这句话,让读者对中国文化在传递和融合中的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对孤儿男子和商人故事的讲述,深度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不正之风。通过描述孤儿男子的不幸遭遇和商人的冷漠无情,他指出了社会中的利益驱动和弱肉强食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他还借助孤儿男子所在的街道和商家旁边的槐树的形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怀念和建议。

在鲁迅先生的眼中,端午节虽然是一个传统节日,但它背后的内涵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鲁迅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有传统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力量。他对孤儿男子和商人的故事的描述,就是希望引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端午节》是一篇思想深邃、描写细腻、语言生动的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实社会的批判,他提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这篇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性和价值,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改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端午观后感(篇3)

我今天看了端午节的传说这个故事,他是说了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而形成的一个端午节。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都回去赛龙舟,吃粽子等等,同学们为了纪念屈原,我们应该多点吃粽子和赛龙舟吧!

端午观后感(篇4)

栾真全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第一自然段,讲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记得小时候妈妈也带我做五彩线,最后真的做成了。读到十二红时,我非常好奇,咸鸭蛋为什么还算十二红呢?咸鸭蛋也不是红色的呀?我就继续往下读,读到下面才知道原来里面的油是红的啊。

第二段写了作者家乡盛产鸭和双黄的鸭蛋,我平时吃咸鸭蛋时,从来没吃过双黄蛋,可作者家乡的高邮双黄鸭蛋多,体现作者家乡是水乡,鸭子有很多的特点。

第四段高邮咸蛋的特点和朱砂豆腐,第二句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读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这句话我就想到了汤圆,我小时候吃汤圆时总是要把汤圆扎个洞还说:“汤圆吐血了。”读到朱砂豆腐这块儿时,我就非常得想吃,还让妈妈给我做了呢!真的很美味!

第五段读到了挑鸭蛋,正好我家有几个鸭蛋,挑了很长时间才挑出来一个好的。

第六七段是写把萤火虫放在鸭蛋壳里和《囊萤映雪》的故事,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四年级时上《囊萤映雪》时,老师说这故事是假的,我们抓住萤火虫时萤火就奄奄一息了,因为人们在抓萤火虫时,我们觉得我们捉萤火虫的力气很小,可对它来说这个力气很大,因为萤火虫非常的小,而且萤火虫屁股上的亮光很小,根本看不见字,所以《囊萤映雪》这个故事是假的。

我读了汪曾祺的很多作品,写了很多作者小时候生活的趣事。让我对读书也很有兴趣。

端午观后感(篇5)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到了,家乡的鸭蛋又有了别样的故事,在这里,作者把儿时生活的影像一幕幕拉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儿时的生活也是永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怀想。那咸咸淡淡的鸭蛋,不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故乡的心情写照吗?此时,端午的鸭蛋已经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将绵长的生活真味凝固在了这平淡的生活之中,从而成为隽永的回忆和怀恋。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写风俗,有点怀旧,但那是故国神游,给人是慰藉,不是悲苦。因此,民俗的多姿、平凡的生活、儿时的影像在他的笔下显示出了独具风格的魅力。而他那简约、传神、清新、鲜活的语言特点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和艺术的享受。

端午观后感(篇6)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这一篇读后感,就《屈原》的人物故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阐述,表达了对于忠贞爱国、洁身自好的屈原的赞美,结尾发出“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的感叹。

端午观后感(篇7)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作者把一切的爱都集中在一个个小小的鸭蛋上,单是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

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

当我开心时,她随我欢呼;当我伤心时,她给我温暖的怀抱;当我成功时,她给我忠告;当我失败时,她不断给我信心……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离开她已有四年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还是像松一样立在那儿吗?给奶奶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吗?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

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端午观后感(篇8)

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诵读有关端午节的经典文章和诗歌。这项传统活动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然被广泛地传播着。

在中国文化中,诵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无论是经典文学、宗教经典还是民间故事,都会通过诵读的方式传播和流传。在端午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里,诵读《楚辞》中的《离骚》、《天问》、《九歌》等经典文学作品便成为了人们传统庆祝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诵读《离骚》、《天问》、《九歌》等经典制度,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同时,这种诵读活动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端午节的精神内涵,包括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以及崇尚传统文化等。

在诵读端午节经典文章和诗歌的过程中,人们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美丽和价值。这些作品在描绘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时,诗歌用词优美、文辞华丽,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些经典作品能够使人们回到古代的历史时期,感受到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美妙之处。

通过诵读节日经典文章和诗歌,还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诸如《离骚》这样的经典作品中,作者对于道德、爱情、家庭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描绘能够给予年轻人足够的启示和警示。课文中写到:“人生在世,寄人篱下,无人问津,自尽於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信之人,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和信任。

从对经典文章和诗歌的诵读中,能够读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传统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至今仍然被广泛地传承着。因此,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应该在这个端午节中认真地参与到这个传统活动中去,向着传统文化再次迈进。

总而言之,在中华文化和传统节庆日里,诵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诵读期间,人们不仅能够在传播和流传经典文章和诗歌的同时,也能够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传统文化思想。虽然流传了数千年,诵读这个环节仍然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参与,这本身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端午观后感(篇9)

林子毅

怀着好奇又羡慕的心情读完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似乎有些骄傲地向我们展示了他家乡的特产――鸭蛋!说实话,看到作者描写的一吃起来嘴上流油的咸鸭蛋时,我都忍不住猛咽了一下口水。

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习俗,五花八门的,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贴五毒、放黄烟子等。其中黄烟子是我们这儿没有的,不过我对它可不太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它既不好吃又不好玩儿,说不定还很呛人呢!

最诱人的还是那高邮的咸鸭蛋。我小时候就非常爱吃咸鸭蛋,每次剥下蛋壳,露出了白白嫩嫩的蛋清,用筷子往里一插,一下子就会有许多油涌出来,那油说不出是红色还是金色,反正闻起来香味扑鼻,把这些油滴到米饭上,那个滋味就别提有多好啦!这可是我最爱的下饭菜之一。

最让我羡慕的就是双黄蛋,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北方的双黄蛋特别少,真是吃到一个足可以炫耀一整天的,那种兴奋的心情,我猜生于水乡高邮的汪曾祺先生一定体会不到吧?这也是他们那儿双黄蛋太多的坏处吧?也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吧!

不管怎么说,高邮的鸭蛋对汪曾祺先生来说一定是一种美味、一种幸福,不过汪先生对家乡的喜爱一定不止于此吧?这片土地带给他欢乐的回忆,他对家乡――高邮,一定充满了热爱,就是只有高邮才能带给他灵感与创想,才会让他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文章。

端午观后感(篇10)

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了,因为它充满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是名称最多的节日。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投江日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两千多年来,每到这一天,大家都要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蒲、饮雄黄、佩香囊……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向江河,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如今,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有首儿歌是:“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现在的端午节,人们丢弃了许多迷信风俗,但是弘扬爱祖国的热情依旧不减。它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