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分享十四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4-04-17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分享十四篇。

每个人都只能生活一次,读书可以让我们去看看别人的世界,每当看完作者写的作品,总能在书里学到新的知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书中的文字,一定可以触摸到温度的变化,在心中引起波动。现在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将为您全面介绍“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的相关知识点,希望这些行业新闻能够让你更了解该领域动态!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1

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一直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具体定义是什么,“美学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在美学课堂上一直听的迷迷糊糊,美学老师推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认真的读,希望能够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直应用到现代。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第五章讲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讲的是宗教文化,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渗透,他们的石窟,壁画,雕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七章讲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艺术。李白的浪漫主义以及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让中古的诗歌艺术达到高潮。第八章《韵外之至》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很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美的历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张的远古图腾崇拜,下面我就远古图腾崇拜来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而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更是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历史价值。龙是华夏族的图腾,现代的中国人都将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这种虚拟的动物自古以来都受到中国人的崇拜。人们有理由相信龙的崇拜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图腾崇拜,而在这种图腾崇拜上更突显了一种美学的价值。当然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大多是自然物,从简单的图腾崇拜上升到对图腾的敬畏甚至信仰,图腾带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美学价值。这是我对图腾崇拜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这次读《美的历程》知识泛读,相信在以后还会经常性的拿起这本书来自习读,细细品味美学的价值。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最后还要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中国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甚者《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2

读这本书,犹如跟着李泽厚教授作了一次美的巡礼,尽管匆匆,犹觉眼界大开,意犹未尽。

拂去浮尘,一本书就鲜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深蓝色的布面包裹着,厚重的基调,泛黄的内页,无时不刻不在展示着撰写它、装帧它的人的匠心。这就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这些旋转、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的美奠定了基础。

之后又读了历代的关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还是读不懂的。还要我以后慢慢体会。而且我也发现中国的艺术文化成就和政治社会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反而可以出现文艺的高峰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艺术家们。如此久远、早已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然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作。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这样,艺术才能变成多彩的巨川。

有两种东西,始终让我震撼:一是无尽的星空,吸引无数人为之沉醉,记得儿时看流星雨时,总会为之爆发出陈阵惊呼;二是人的信仰,美则属于后者,因为美的概念是人创造的,自然界中似乎只有人懂得如何欣赏美,这本身已是高于其他需求之上了,从生态美学来看,星空也是一种美,自然美。

那美真是包含万物的`大美了。

这一美学特征的哲学基础应追溯到先秦孔学的“实践理性”。不象西方哲学那样作抽象的玄想,而将理性引入生活、伦理、政治。竖立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这种哲学观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这种哲学观使中国文学重情感甚于形象;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在社会为文人提供了大量的一展宏图的机会的时代,如魏晋的慷慨激昂的马上之作,如铺陈张扬的汉赋,如青春热烈的盛唐之音;在思想上多表现生活的智慧、现实人生的感悟;在内容上,逐渐顷向世俗生活,从诗歌到词到戏曲到小说,从文体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哲学精神的指导作用。

对中国美学特征的形成还有另——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的支撑,即与与儒家精神相互补充而协调的庄子的道家思想。看似颓废避世的道家精神,其实并非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热爱,这其实是与儒家精神一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悲歌慷慨,愤世嫉俗”一起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艺术意念。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创作规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的无为精神,使中国艺术着重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这正是上述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创作规律。

延着河流的源头追溯,在秦前,是先民。称他们为“民”,说明他们已从单调的劳动中逐渐解放,初步拥有个体意识和家国观念,并渐进掌握了鉴赏美的能力,第一次团结成了一个个群体,即社会。现在有些人想超凡脱俗,不务仕途,远离官场还是可行,但想脱离社会那还是不大可能的,就算隐居江湖消极避世,仍不得不与人打交道,在那个时代之前,算可以,所以,后世所谓的“出世”“超脱红尘”只是远离众人烦扰嬉闹趋之若鹜的大千世界,并非真的独立存活,逃离的是一种生活。不由想起之前学过的《赤壁赋》,苏子在其中大谈人之渺小与享受美好,记得当时解读为出世与入世,觉得很有道理,但他真的脱离凡务了吗,从前后两段来看,纵情山水应该是他寄托情怀、休闲愉悦之地,他还是积极入世的,可谓神得儒家学派的精髓,从休憩再出发,这也是东坡的可爱之处。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著作。而《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本书与其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编写美学史时能够不破坏艺术发展的连贯性,不轻易划分时代或为其强加一个所谓的“艺术时代特征”,却能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美学了解之深以及他处理如此长的历史材料时的高明之处。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读者自己的美学观点,而且还会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而《美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迹。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3

这本书写于一九七九年。在经过了三十年的时间考验后,这本书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感觉到李泽厚写此书时是纯粹的是独立的是自由的,他并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观点和语言,并没有为美附加上什么。正因为此,才保持了学者的本色和学术的纯洁,才使这本书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他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开始,一直讲到充满感伤主义的清代,通过纵向的阐述,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民族除了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史,尔虞我诈的政治史之外,还有一个美轮美奂的,让人流连忘返的美的历史。

美是感性的,也是深刻的。李泽厚在讲述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兼顾这两点,即不肤浅也不枯燥。这无疑得力于他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精彩的语言表述。在《盛唐之音》有一段是评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是这么说的,“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这样诗性的语言在书中是很多的,所以阅读本身也就变成了一次美的历程。

如果我的认知水准没有提高的话,我会一直甘心臣服于它的脚下,仰望它并接受它的馈赠;如果有一天我能站起来和它平视的话,我还是会尊敬它喜欢它,并怀念它曾经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不仅在过去现在,还在未来。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4

合上书本,好像有些难以下笔。“美的历程?”何为美?而美,该怎么说它的历程?

忽想起高中第一节美术课老师问“大家认为什么是美的?”当时的我想了想后,举手回答:“我认为《蒙娜丽莎》是美的,神秘的微笑,温柔的眼神……这些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记得当时还有同学说了一些可爱的什物,瑰丽的风景,善良的人儿……

“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去想:美是什么?

显然,没人能真正予其一个定义。可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不可言说之物,必将无言以对。

”美本不存在终极解释。那么我认为,美,即人性。“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想象中有情感。

”而既然说美有“历程”,便不难想:美是活的,是发展的。

从龙飞凤舞的古代图腾到鬼怪的青铜装饰;从先秦时期的理性精神到浪漫的楚汉;从魏晋风度到盛唐之声;从宋代的山水意境元代至明清文学思潮。我分明能从李泽厚先生的描写中感触到华夏美的历史。

就我而言,我最喜欢唐朝,我认为它最能代表中国的美丽。初盛晚三个时期,皆有其不可替代的美。纯以诗歌来说,初唐时,由六朝的靡靡之音变为清新明丽。

犹记得当初学《春江花月夜》时“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那种含蓄却直击人心。难怪闻一多先生评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让我感受到即将步入盛唐的蓬勃之气概。盛唐时期,无论是雄浑壮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诗,还是优美宁静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田园诗都让**连。

盛唐之顶峰首推李白,这个被称为“诗仙”的天才诗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霸气,“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通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这些都是盛唐之气象。

至若晚唐,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思牧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义山,以及不能不提的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皆有凄凉而悲痛之美。

这一切的美是关于心和人性的美。正是因为情感、思想、爱和痛苦,美才能被创造和感知。所以一句,美即人性。

忆起之前看过的一段话:“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向前的,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我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著的红烧肉,我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明月的花间美酒,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中华之美,悠悠几千载,从未断绝,而,正如书中结语所言“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相信,我们,仍将继续在美的历程上行进。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5

《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就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悟。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悟。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事看见自己的内心的感悟。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得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一刹那的感悟,在千年风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阴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6

也许我看不懂过陶土骨器上从横纹路的意味,说不清青铜鼎上规整符画的神秘,辨不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邃,猜不透秦时明月汉魏风度的变幻,经不起唐宋风云的辗转,还解不了明清世俗红尘中烟火的朦胧,但我知道,也因《美的历程》坚定了我的信念:这些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共性——美,美得自然,美得动人,是中国独有的美,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数以万计的人物,恐怕难有人把他们全放进心里,但对于美的共识,却是人人都有的。李泽厚先生,从那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从那片东方的黄土地扎根开始,带着我俯瞰千年中美的历程,品味永恒的“有意味的形式”。

之所以中国美有其历程,中国人对自己的美有着长远的执念,我想是因为这一方黄土地千年来一直绵延不绝,人与人血脉相传,在同一块土地上从蒙昧到觉醒,文化从萌芽到喷薄。当我仅从这二百余页书中匆匆巡礼中国美的历程时,我似乎看见了这美的表面下磅礴得令人心惊的历史变革。千万年的时光啊,数不清的沧海桑田啊,一代接替一代的风云人物啊,在翻动的书页中如宇宙之星辰般稍纵即逝,还好留下了美的印记,足以我们回望。

若说中国的图腾,恐怕没人会反驳“红”与“龙”这两个意象,却不知早在八千年前,“红”与“龙”就已是神圣的存在了。原始的年代带来了粗放的生产、野蛮的人际与直白的表达。人因渺小而对自然、对生命有着蒙昧的崇拜,于是巫术礼仪盛行,代表着最原始的意识形态活动。而红色,便从仅能激起人的生理反应开始演化为特定的巫术符号,上升为意识层面的审美信念。以龙为代表的图腾纹饰,则说明了人对于某种强大生命力量的向往,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审美开始萌芽。随后这些形式逐步走向图案化、格律化和规范化,脱离了本能的模仿和写实,开始形成特色,趋于固定。那时农业器具兴盛,生产力快速进步,人们对土地的征服力愈加强大,也逐渐开始扩展地盘,征服同类。青铜时代的到来便是大规模兼并战争的结果,体现在审美上,便是愈加狰狞严肃,象征着权力与宗法的青铜器。

当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对于神灵的崇拜就会减弱,其后人便开始重视精神的力量,发展思考的能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脱离成了两个相互依存却相互分离的部分,于是文字愈加重要,“线的艺术”也不再限于纹饰,加入了书法的美。文字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人们已学会用这种工具独立表达自己的个性感情,从巫术宗教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对个体、对人生、对国家和对社会的理性思想。从诗经“赋比兴”原则体现的朦胧中的情感表达,到百家争鸣时诸子对于人身修养、社会政治的直接规划,到楚汉“赋”中对于神灵的再度诠释,到魏晋时期“人”的主题的巅峰,到唐宋时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齐头并进,再到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垄断,文学领域的发展一气呵成,在中国国土上成王败寇的风云变幻中、在政治经济的变革前进中、在世界形势的影响冲击中不断改变美的意味。审美的变化又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因素,指引着人们的行为,社会的形态便也随之前进。

中国的美中少不了宗教的成分。除却先秦时代原始的神灵崇拜,佛教的影响更为深刻。魏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在内门阀政治压抑着平民百姓,在外频繁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无处宣泄的人们只好通过佛陀来给予今生不能达到的极乐世界,转而去修炼来世的皈依。而统治者则把佛教当做控制百姓的精神鸦片,使之敢于忍受成佛路上肉体的折磨,狂热的服从虚幻的神灵。但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时代总会过去,佛的意义也随着社会的轮回而改变。在相对平稳繁荣的王朝中,佛已不再是精神的枷锁,反而成为思维的媒介,世俗的必需。人们在佛祖变得安详恬静的面容中,参禅悟性,祈求平安喜乐,久而久之,佛这一宗教产物在社会变幻的洗礼中,逐渐成为审美境界之一,陶冶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作用于一代又一代美的意味上。

若说中国文化之美的巅峰,我认为唐宋明清四朝首当其冲。唐代诗词重情,而宋则诗重理、词重情;到明清则无论怎样的文化载体,都愈趋世俗、白话、易懂。同为盛世王朝,唐宋与明清却相隔两岸,各有特色。几百年的距离,足以让尚且是世界焦点的中国堕落为落日余晖。因唐代国土的安稳、经济的繁荣、外交的和谐、政治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的首创,人民获得了自由、开放、相对幸福的生活空间。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有更开阔的视野去品味山水美景、思考人生意义,把个人的情感、理想、抱负放到生活的首位,从而形成抒情的美的爆发。而到了明清,严格闭塞的经济制度下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上层的政治制度已经顽固腐朽到骨子里,反抗的精神甚嚣尘上,于是人们开始突破制式,挣脱封建统治的束缚,追求世俗中最简单、自然、人性化的情感与事物。然而市民阶级的崛起始终反抗不了千年帝制的压迫。这种矛盾中喷薄欲出的美恐怕是明清时代里唯一的积极因素了。

中国美之巡礼就此停止,但美的历程还在继续。李泽厚先生提到,艺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然而却并不是平衡的,社会的低谷也许是艺术的高峰,艺术的沉沦或许也是社会的繁荣期。无论艺术与社会如何消长,中国的美确是与这片土地这群人密不可分的,这才使得千年之后的我们再去回忆美的历程时,依然会感到血脉深处对美的共鸣。但这并不够,美的历程指向未来,“有意味的形式”需要传承。我们沉浸于过往的美中时,还要明白这维系着民族的美需要永恒,需要我们思考并延续。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美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的意识的觉醒的过程,人的主题愈加明显,人的情感思维成为主导艺术的力量;

2、艺术虽然根植于政治与经济,但艺术有其相对独立性,往往体现出与当时代相反的特征;

3、美的延续需要我们对美的历程加以回顾、反思与归纳,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当代的美。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美的历程告诉了我中国历史中每个时代的美,然而当代的美是什么呢?

2、当多元的文化入侵时,我们还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有意味的形式”吗?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7

有关美的历程读后感1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花在镜中,月在水中,需要静静地欣赏城市的浮华,斑驳的光影,昏暗的灯光,像日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

美在**?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像静静的月光下的水,还是梦中的午夜,故乡依旧悠闲?

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有着深厚的厚度和漫长的生命,她传播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世界上闪耀。人们逐渐发现,庄周梦蝶的微笑,是孔子忧世的沉重脚步,是山水的独特唱腔,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范,是盛唐的青莲,是梦见红楼后的凄凉与孤独。

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她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短暂的幸福和快乐,更是深深记忆的芬芳。突然,我发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很肤浅,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们心灵的永恒触动,就像生命的根。

美丽总是在我们身边。她来自生活,但它高于生活。温暖舒适的美需要知己般的倾听和理解,需要生活空间的容纳,需要整个时代生活的厚度来衡量,需要真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需要用镜子般的心去看,同事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得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阴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有关美的历程读后感2《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

从我最普遍的意识来看,我只把这条脉络分为三个步分:图腾、精神和诗歌。从这三大抽象事物中,可以分为本书中原本具体的事物,即古代图腾。从歌舞、青铜器、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光、唐声、唐朝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学思潮等方面进行论述。

这本书的作者李泽厚在这方面介绍了艺术之美。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当时的生存环境和状态来看,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张都是在生产中进行的,生殖的期望似乎寄托在这些繁殖力强的动物身上。

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出现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装饰也发生了变化。

从原始的单纯和天真,到后来为了统治而维护地位的激烈权利,这些变化和衍变都是伴随着地位权利和地位力量而发生的。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不在于装饰的韵味,而在于内在原始的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性,加上沉稳、坚实、稳重的器物造型,成功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事实上,整本书始终采用历史文明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图寻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规律,寻找社会根源。在中国造型艺术中,线条因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无论是书法、水墨画,还是建筑,线条艺术都与情感有关。

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

简单而简单的单体构成了一个复杂而严谨的群体,权利总是有载体的,如檐口、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0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8

(一)它的几个特点:

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它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而每一个朝代只能选择几个点来阐述,高度概括每一个领域的面貌和意义,一般来说,引导你按着它的路线图去进一步探索。

2.词汇量很丰富。从它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力量。这是一本能让你记很多笔记的书。许多话是第一次听到。许多句子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而且,它截取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看法中肯。它有很多的看法,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4.知识丰富。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却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二)我读《美的历程》和钱有关系。一般来说,我会选择200页以下的,包括**。原因很简单。首先,如果一本400页的书换成两本200页的书,听起来就差一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

另外,我的经验是,越大部头的书往往越乏味,作者通常是对读者的领悟理解能力持怀疑态度,一点点主题结论要迂回曲折反复论证个5遍6遍,看得头昏眼花非常上火,更有甚者,万一没看懂,不但上火,信心也受打击。所以,我读《美的历程》可以算是个例外,这本书罕见的厚,377页,我看过的唯一比这本书厚的就是半部《资治通鉴》。 买书我可没这讲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欢,先从架子上不分青红皂白,检面善的就抽出来,交款的时候再把书摆到台面上,**质量做一番综合衡量天人交战,之后拿上

三、五本飘然远引。长话短说,那天在三联,我忘记把《美的历程》从购物车里面抽出去,就这么把它买回来了。(我想知道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是否有潜在的动机?

)我没有理由不爱,88元!!!不过这本书贵也有它的原因,全书收录214幅精美插图**,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看在这钱的分上,再厚的书,也要咬牙看下去。

如此,我在厕所里开始了《美的历程》。在那之后,我发现了一个事实:阅读插图多的书籍有其自身的优势,即阅读速度快,成功感强。一次如厕,我最多看了50页。

但也有慢的时候,比如在上“魏晋风度”那一章的厕所时,我一次就耗费了将近30分钟。原因是我看到了一幅很好的画**: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泥塑。

在描述这泥塑之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问题我出了厕所马上就问了我的女朋友,她的回答让我非常高兴,其智力水平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心目中的古代人是个什么样子?为了让大家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我这里先分个段。 答案我自己说出来吧:

峨冠博带,宽袍广袖,对于武侠**看多了的朋友,古人有时候腰里还配着一把宝剑,总之,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小时候读郭沫若的《屈原》,里面画的屈大夫就是这个样子,后来看过的所有古人造型也都是一个模子(可能最近**电视台拍的《笑傲江湖》里面的余沧海算个大例外)。但看看雕像(书中163页)。在这一页的右下角,一个小个子男人蜷缩在一起,抱着头坐在一块圆石上。只能看到他的肩膀和头发。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为什么受苦?妈的,只是个小哈姆雷特。就象哈姆雷特。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头发卷曲并粘在头皮上。就是这个泥塑让我在马桶上坚持了半个小时。不是没有收获。当我出来的时候,我让我女朋友注意到了这句话:

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会看不起中国。如果你了解中国的历史,你会觉得这不是中国。现在,我已经读完这本书了。关于作者的教育,除了钦佩他之外,我没有什么可说的。而且,这么多漂亮的东西,我也值这个价。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别的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西方的智慧》就是半价买的。

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古代图腾时代原始巫术的礼仪活动,其中融合了后世的歌、舞、戏、画、神话,以及陶的有意义的文化装饰和造型形式。

在第二章中,从青铜器充满凶猛美的时代到艺术从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的青铜时代,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意原则、建筑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条基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的代表。

“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了自觉阶段。文学独立于广阔的学术领域。它仔细区分了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

阮籍和陶潜是这一时期非常独特的人物。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

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体现了唐朝鼎盛时期知识分子的豪放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巅峰。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述的是那些社会矛盾和悲欢离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层的传统文艺却笼罩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长生殿》那样的感伤文学。

虽然这种对鸟瞰的宏观把握并不能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详细的描述,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模糊的印象。

游荡在这本书里,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之旅,更是对我们精神、灵魂和思想的洗礼。

不仅仅用“震撼”这两个厚重字足以表达其中的分量。本书所要带给读者的,原本比作者预想的要更缤纷绚丽。诚如我们所知,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意识的逐步提高,社会将越来越先进,或越来越令人兴奋和先进。

但凡事都有例外。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觉到,即使时光流逝,社会富裕,也有一样东西不会随着时间而退化。反而,时间的积淀更能加重它的韵味。和它所散发的魅力。

它会随时光的足迹为自己装扮更华美.更有气质的华衣。不会随时间褪去光彩,反而更加清新,它就是艺术.

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产物。本书作者也正是通过历史的美的艺术历程,让读者品味到了他的新鲜和清丽,让我们读到历史艺术的美之瑰丽本质。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有一样与艺术.文化总如影随行的原始艺术,随时代繁衍总是历久弥新。

在文艺领域的大花园中独树一帜,这就是巫术.宗教礼仪。我们不能否认人类对这些“传统”的依赖,上至君王,下达百姓,都把它供在一个崇敬的地位。

早期原始艺术大多有宗教.巫术的影子,人们在精神领域一直对它有所保留。但对我们这种现象从纯艺术.

文化来说只能是思想借鉴,不应痴迷其中。毕竟,封建迷信在科学社会是被摒弃的,又或着说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也越来越被弥漫在奇异想像和炽烈情感的图腾文化与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

也同样代表了一种根基深沉的文化体系。对于这种文化,历来“美学家”们是抱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借鉴吸收的。

本书中作者写的具象.深刻,对艺术的宗源.历程,以及评价极具习究意味。

我们只能从书中读到浅显的文理,倘若有时间应是反复研读推究的。反凭我们薄浅的艺术领悟能力难以读它的精髓,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而已。

读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们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

李白.**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

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艺术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艺的客观发展规律,把社会时代风采与文艺紧密相连,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观察文艺现象,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语言造字上极具功力,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这本书共分十章,这里让我为你撷取华夏文明最为辉煌唐代细细道来。

《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

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

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读罢良久,眼前一阵唐代的浓墨重彩。

(三)李泽厚在本章的结语写到,“艺术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经常使人怀疑究竟能否或应否作这种美的巡礼。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

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客观规律在**呢?

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

李泽厚不仅说出了艺术与当前社会、政治的内在规律,还为我们提供了《美的历程》的总体脉络与一贯穿之的线索。于是,便有了远古的“龙飞凤舞”,夏商的“青铜饕餮”,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风度与佛陀世容”,隋唐的“盛唐之音与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思潮”。为我们勾划了中国古代美的历程与艺术的永恒。

远古的“龙飞凤舞”

龙与凤作为中国民族形象的象征,至今仍活跃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亘古不衰。对新人最诚挚的祝福是“龙凤呈祥”,夫妻同盖的是“龙凤被”。舞龙画凤已然成为百姓的传统庆祝方式。

一如亚当和夏娃之于西方国度而言,龙凤亦可称为蛮荒的远古年代,对于人类的起源的美丽传说。在李泽厚详尽的论述里,笔者约莫可以描述出这样一个关于龙凤的故事来。远古年代,有氏族的图腾崇拜,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伏羲考》)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所顶礼膜拜的另一图腾符号。那为何凤图腾氏族没有被合并呢?是这样的,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记的东西两大部族联盟,经历了长时期的残酷的战争、掠夺和**,逐渐融合统一。

但是,由于凤所包含代表的氏族部落大而多得为龙氏族所吃不掉,虽从属于龙,却仍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性质和地位,从而它的图腾也就被独立地保存和延续下来。

“龙飞凤舞----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

夏商的“青铜饕餮”

夏商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已不同于神异的几何抽象纹饰,它们是远为具体的动物形象,在现实世界并没有对应的动物形象,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是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对内,它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对外,则是野蛮原始社会,战争的常态,对异氏族、部落的威惧恐吓的符号。

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积淀着一股深沉而无可阻挡的历史力量。它的美,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反映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的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在与其所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的美的本质。

先秦的“理性精神”

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的时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精神。就思想、文艺领域说,主要表现在儒道互补。

儒家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情感性的优美和壮美。

而道家则是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存在的。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楚汉的“浪漫主义”

楚汉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在楚辞里,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更为自由和充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了。仍是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

魏晋的“风度”

魏晋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活跃、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文化思想领域较为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提倡人的“本体论”。

对人生的执著,对人生的感喟咏叹。

隋唐的“盛唐之音”

对外是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方面,中外**交通发达。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

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一片的欣欣向荣景况,无论是诗歌还是书法,都在此达到最顶峰,奏出最强音。

宋元的“山水意境”

随着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处在居住、休憩、游玩和观赏的环境,不在强迫要求奋发进取,不再需要掠夺开发,满足于现实生活,希望长久保持安定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社会农村理想化、牧歌化。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切宁静和心灵的解放,寄理想于山水间。

明清的“文艺思潮”

巨大的启蒙思潮的出现对封建统治传统的毁坏和批判,导致了高雅趣味的诗词歌赋让路于世俗真实的文学。人的地位的解放,对自由的向往,让世俗文学,包括男女**,得到肯定性的认可与平民百姓的消费。随之伴随的是民间戏曲的登台,版画的被欣赏等等。

与思想解放想一致,出现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和突破传统清规的感伤文学也在发展变迁中。

后记 对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佩服他的理论素养与说法的透彻之余,还感叹中国古代的美是如斯的壮美和精巧。此次的读后感,大多只能抄袭李泽厚先生的原话,因为他的论述实在是精妙了。而我,只能对我所感兴趣的部分作一番抄录。

用以作为我对此书的脉络的书面梳理,用以保存我此番的粗读品味。

《美的历程》给予我的不在于对中华文化美的理论获得,而在于一种求学的执着与耐心,一种处闹市的宁静,一种淡名利的从容。

深刻明了,理论基础甚差的我,对美学专著的看懂尚在幼年期,更别提有和心得体会。如果非要谈一下此番体会的话,我觉得书不用读得太多,要会选;当选到好书后,要会读;精读,细读,慢读,重读方可。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9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在新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本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这本书于1981年首次初版,再版了好几次,达到几十万册。

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整本书进行了最新的修订。整本书的插图进行了调整,增加了40多幅重要插图,以支持真实的论述,丰富其内容。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读着它,让人与神驰骋千年,徜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中国民族美的足迹。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10个部分:

远古时期的审美与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龙是中国西部和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旗帜,而凤凰则成为中国东方群体的另一个图腾象征。它们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表现,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几何纹样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步变为抽象化、符号化,这正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美与美在客体和主体上的共同特征是积累:内容积累是形式,想像和观念积累是感觉。

原始巫术礼仪中炽热的情感便是在几何纹饰上以独特的造型积淀**。在装饰方面,新石器时代早期更为生动、活泼、自由、开放,晚期则更为僵化、严厉、静止、封闭、威吓,反映了权威和统治力量的加剧。

夏朝以来,开始形成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巫史文化。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饕餮纹样是一种恐怖的兽脸纹样,它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力量和凶猛的美,可以作为一个充满战争、战争、俘虏的时代的标准象征。

它不仅是恐怖的化身,也是保护神。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装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配合上下、传承天体的吉祥意义。青铜艺术凶猛美的本质是客观历史进步的超人力量。

同时,它显现出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随着巫术宗教传统的逐渐式微,青铜道餮也失去了权威,逐渐走向理性和世俗,只能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来表现技术水平。与青铜器同时发展成熟的,是汉字。

甲骨文和金文开始了汉字美的过程。他们用纯净的线条美,表现出各种身体姿态、情感和气势,最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线条艺术:书法。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大趋势之一是理性主义,主要表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是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子用实践理性重新解释了原始巫术文化“礼乐”,将其纳入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二者刚好补充而协调。先秦建筑的艺术风格仍然是实践理性精神。平面整体、严格对称的土木建筑体制蕴涵了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

《诗经》中的民歌和氏族贵族们的某些咏叹,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其中赋比兴的原则影响久远,而比、兴正是使主体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先秦散文体现了赋的原则,但它仍然是情感、理解、想象和心理功能的结合体。

当理性主义在中国北方取得优势时,中国南方仍然保持和发展着灿烂的古代传统。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了充满浪漫激情的根底深沉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传统在两汉得到继承,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在两汉交织共存,仍然是一个想象混沌丰富、情感热烈粗豪的世界。汉代艺术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

汉赋、石雕、壁画和汉代精美的手工艺品,都展现了这个五彩缤纷、物化的世界,反映了时代精神。其力度、动作和速度构成了汉代艺术的气势和古拙的基本审美风格。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中国古代又一伟大的艺术传统。两汉艺术的主导思想是审美思潮。

魏晋时期,门阀贵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了以人的觉醒为特征的新思潮。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成为时代的典型音调,而核心则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这一历史时期,人和人格,而不是外在的东西,日益成为哲学和文学艺术的中心。

文的自觉是这一时期文艺的新形式, 从曹丕到刘勰的文论中,“文”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五言诗、骈体诗和词的追求,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了文学意识。

书法这种把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外表轻视视世,洒脱自在,内心却更强烈地依恋生活,十分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范的内在深层面。陶潜和阮籍分别创造了两个艺术境界,一个是与世隔绝、淡泊平和的境界,另一个是愤慨大方的境界。

他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

本章内容是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战争持续时间长,现实充满苦难。北魏石窟壁画也反映了切肉、喂虎等苦难的现实。沉重而阴郁的故事展现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吸引和煽动人们皈依天国。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折射出对现实苦难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隋唐的统一和安定形成另一种美的典型,唐代雕塑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壁画中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取代了残酷悲惨的场景,这个时期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中唐至宋,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宋代的雕塑,完全是世俗的神,即神的形象。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总之,在宗教艺术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唐代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诗歌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向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

从刘希夷、张若虚到四杰,到陈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极至,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与李白的诗歌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正是一种**性的美。

这种**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门类,成为它们美的魂灵。以李白、张旭等人代表的盛唐,其艺术特征是内容不受形式的任何拘束,是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而以杜(甫)韩(愈)文为代表的盛唐,则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效的格式和范本。

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从中唐到北宋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而同样自中唐起,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深刻矛盾在酝酿,二者的互补也在逐渐充分展开。

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的倡导,另一方面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种中晚唐以来的社会心理在词中找到了更好的归宿。在美学理论上,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

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比如禅宗等,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

北宋时期形成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而要表达出内在风神,这又要建立在对对象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基础上。这是无我之境:

情感思想不直接外露,而是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而传达。从北宋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南宋时对细节逼真写实的追求和对诗意的提倡都达到顶峰,二者相得益彰。而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形似与写实便被主观意兴心绪压倒,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灵气罢了。

元四家成为有我之境的代表。

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风***。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儒学异端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这一时期的话本**,具有生命活力和新生意识,反映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正统儒学的侵袭破坏。

还有戏曲、木刻等,共同构成了明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以此为基础,在上层士大夫那里出现了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李贽和他的童心说正是下层市民文艺到上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

甚至到《西游记》和《牡丹亭》,都在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这一思潮在清初出现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变为感伤文学。从《桃花扇》到《红楼梦》,渗透了浓厚的人生空幻感,并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的内在倾向。

这时期的绘画同样经历了从市民特色和浪漫思潮到感伤,到对抗揭露的过程。它们共同体现反射出封建末世的声响。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10

书画如人,人如书画

——读《美的历程》有感

美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美是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东西。从古至今,中国美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

从远古时代对于龙飞凤舞的图腾的原始崇拜到商朝青铜器上饕餮的“狞厉的美”,再到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随接着盛唐,然后是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和“忘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和“浪漫共流”,不是很厚的书,却让人看得十分吃力。本书专于审美这一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缘由。

不得不提的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它拥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十分之俊秀飘逸。如同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画。

作品中的每个“之”字都是不一样的写法与风格。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有个人,你恐怕要意外。

说到曹操,我想到了一代英雄,他们统率千军万马,为世界三地而战。你知道他也是个书法爱好者。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

”之大美。

俗话说: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王羲之是个沉稳、敦厚又不失潇洒超脱的人,也恰恰造就了他那结构严谨又不是洒脱的好字。

而曹操呢,更不用说。他作为一个枭雄的存在。字里行间,有着他独有的那份霸气和稳重,就像是泰山一般雄伟磅礴。

不仅人物像人,同事也表现出作者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抱负。

郑板桥喜爱画兰竹石,也善于画兰竹石。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这恰恰也是表明了自己的道德情操

元朝的王冕擅长画莲花,而他身上也确实有着如莲般孤傲正直的胸襟,以致于别人评价道:“昨夜飞霜夏南海,山林西施无光彩。起来摩挲屋上松,颜色如常心不改。

幽人盘桓重慨慷,此物乃是真栋梁。呜呼,既是真栋梁,天子何不用是扶明堂!”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审美也随着这些艺术家风格的变化而变化。虽然他们不是领导者,但他们是开拓者。

我自认由于美学的缺失,看了这本书后十分茫然与糊涂。而现在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因为现代生活的繁忙,逐渐失去了对美学的把握,或者不再关注离我们很远的美学史。因此《美的历程》是一本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著作,需要每个人再进一步地去感受,去领会。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11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经典好书,即使成书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过时,这才是好书的标准之一,看之前有点未看先退的感觉,因为上了美学课感觉不太容易理解,或许因为我是俗人一个。不过越看越能够感觉到中国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书,才理解美学课教导的崇高和优美的内涵,现在确实很佩服李泽厚,他的文字能让一个对美学迟钝的人也随着他的讲述感受到大美!

  《美的历程》帮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以前比较不理解为什么西方各种宗教各种信仰,这情况在中国似乎找不到,中国确实有佛教道教之类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来,我们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时间提早了好多,随后就慢慢演变了。常看到考古发现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种花纹,以为只是装饰品,其实里面都包含着种种信仰,比如鱼纹、鸟纹、饕餮纹、青蛙纹,这些动物本是氏族的图腾,将之画上去是十分虔诚的,时间演替,最后成为或波浪或曲折的条纹装饰。透过那些图画,跟着李泽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够感受的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的,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无形中从图画上透露出来,也许,时代变迁尤其是战乱迭起,导致信仰越来越微弱,直到最后变为洪荒传说。我不信那些神奇的东西,但为远古人民的精神寄托而感慨,也感慨时间的魔力足以湮灭很多东西。

  这种变化历程不只远古的花纹体现出来,还包括雕塑、书画和文字风格。先不去总结它们的变化有几个阶段,我想先说说感受到的。常从电视中看到那些瑰丽的器物,做工精致而美丽,体现在雕塑上就是细腻秀美,体现在书画上精心勾勒,体现在文字上是铺陈旖旎,能看出其中的用心,能让不懂欣赏美的也道一声赞。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体现真心体现感情的东西。

  比如图纹,有段时期是面容可厉的,但是的确能发现它的崇高美,此后的图纹越来越秀气可爱,但再也找不到图腾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威慑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美,但是汉代那种动作夸张、人体比例不协调也不写实的雕塑却有一种大气朴实的感觉,在技术上比不上后世,但是气势浑厚,显然有一种美的感觉。及至文字,唐诗宋词都很经典,仍喜欢李白那种自由写作的感觉。虽然唐时的杜甫、韩愈、颜真卿分别给诗、文和字定下了标准,使得美好的东西有规律规则可学可摹,让更多人深层次接触到美,他们的贡献卓著。但是我还是觉得,那种不可复制的美更为难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注意主题是否符合政治导向,只兴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绝唱,叫千年后的人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心情,这种人,这种诗,多好。

  得再次赞叹一下李泽厚了,他确实对美学很有研究,通过奇妙的中国汉字,将美传递出来,我所学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须要细细品读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么东西都脱不开现实的羁绊,历史洪流展现了奇妙的文化变迁,美的历程在变,审美的标准在变,这些都不是全无规律可循的。时代动荡时经历波折颇多,感悟国仇家恨的机会也多,有素材有体悟,可能抒发感情上更深沉更大气,天下太平的时候,没有战乱和动乱,更着手于细节,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细腻感伤。直到政治过于压迫,一干文化人没办法做到直抒胸臆,那么只能委婉含蓄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在词曲中,表达在戏文里了,甚至完全不管现实世界,所有内容在虚拟的小说中体现,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当时的情况。

  必须要说,要体味中国的美的历程,要重视国学,有古文功底,许多内容都源于文献记录,诗词曲文都能散发出其魅力,但也需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气,主题更宏大,如果不懂国学,也许就品不出。在美的历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变迁、继承与革新,走过美的历程,也是走过了中华的历史。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12

这本书是李泽厚先生写的。

美,大概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吧。

但如果我问你,什么是美,你能回答吗?

你可以说,百花齐放的时候,就是美,日出日出就是美,王羲之的书法就是美,范冰冰也是美。你会跟我说,美是抽象的,是很难概括的。

百度百科将美定义为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人对美的本质、定义、感觉、形式和审美的理解、判断和运用的过程就是审美。

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

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这可能算是比较学术性质的去定义美了。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

李泽厚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在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和**中发现了美,者是普通人没有发现和关注的,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考起点。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近年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大量青铜器非常规范,尤其精美。玉逐渐失去了古代的象征意义,而成为更多的鉴赏对象,或赋予伦理意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这就是我看到的,我有了研究商代青铜器的冲动。他是多么的美啊,无论从器形,从纹样,都体现出了商代那个神秘而又独特的朝代的东夷荒蛮之美,他神秘。可怖,凌厉。

我沉浸在青铜器的美里中,仿佛我的手可以触摸它,触摸人们对鬼神的恐惧和崇拜留下的印记。

作者从原始部族谈起中国的美学,为我们讲述了每个时代,中国特有的美学,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佗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中国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我对冯友兰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记忆犹新:“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些不同的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13

虽然是对中国历史上对美的感觉的匆匆巡礼,但是我的脑子里现在满是饕餮青铜、烂漫楚辞、魏晋风雅、佛陀悲悯、唐诗宋词、有我无我境界的微妙还有小说的世俗世界。它们已经可以成为一张多姿多彩的历史胶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条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美学线索:

青铜饕餮——青铜美学风格变化的政治因素——僧侣贵族——青铜表现的意识和美感——原始暴力——超人的历史力量,甲骨文——“有意味的形式”——铭文金文——小篆

先秦的理性精神——孔学对艺术的导向——与西方“认识模拟”的区别——道家中的审美规律——诗经中的美——赋比兴原则——散文的美感,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平凡生活化——严格对称的结构——园林美

楚汉浪漫主义——屈原的浪漫主义与神话——楚汉南方艺术——汉壁画画像石工艺品——汉赋——气势和古拙

魏晋风度——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学美感——阶级审美理想和趣味——美学原则“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为艺术而艺术文的自觉——文学绘画书法讲究研讨和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赎——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书法舞蹈中的音乐美——杜诗韩文颜字

韵外之致——文艺多样化——孤独伤感忧郁——“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心境和意境——苏轼代表的人格和对社会秩序的潜在破坏

宋元山水的意境——现实促使审美理念的变化——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细节重视和追求诗意

明清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感伤主义)——市民文艺——绘画与工艺

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这是建立在遣词造句和对美发乎真心的融入结合的基础上酝酿出的文字,可以让门外汉窥得一些美学的形成奥秘。原来美是这样让人感受到的,原来美是这样表达的,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自始至终的氛围。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因为“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因为“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以及在评论山水画发展到无我之境时的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飘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就是这么寥寥几笔好像信手拈来却展现了精华。我在想,作者是在体会美感时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铜器和山水画时,结合历史与人生的感悟所获得的美感。美应该从来都不单纯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历史的顺序表现不同时代的人的口味和对美的要求。而且会介绍审美变化的社会背景。这就让我感觉到美与现实与社会的关系。作者其实也讨论了这种美的艺术规律,试图去追寻一种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和这种描述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作者总结过:“秦汉时期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之后则表现为人的心境和思绪。”这些变化的确可以从现实中找到蛛丝马迹乃至于显而易见的线索。作者的解释也令人信服。在社会政治黑暗时,艺术家们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论的世界,所以在艺术和哲学思辨方面会有突破;而面临盛世,不少艺术品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等等。

读过朱光潜先生对美的论述,我觉得美的载体或者说表达美的事物应该是与现实有距离的,美就产生在这段距离中。这也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印证。就以壁画为例吧,汉代的壁画较为古拙,这原本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但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它。辽阔的现实图景,邈远的神话加之以强有力的线条,不那么准确的描绘,让汉代艺术呈现出了人对物质世界征服的主题和一往无前的美学风格。()北魏壁画前期的不食人间烟火和后期的高超飘逸以及隋唐时期人们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后,壁画开始走向世俗和真实,美感开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画,尽管壁画石窟很大,但精神全无。

但是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个角度。来自于不同于时代的勇气的反叛。这个的最佳代表我觉得是苏轼。以前看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只觉得这是个完美的人。本书的作者虽然对他没有过多溢美之词,却肯定了苏轼带来的一种美感渊源。苏轼其实是文人士大夫出世与入世矛盾表现最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脱的豁达当中,有意无意地显示了对社会秩序潜在的破坏性,诗词的超脱好像要否定封建社会一样。虽然当时不明显,“但是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代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先驱作用”。

作者在讲述过程中也多次有过值得咀嚼的语言: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漏无疑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现出来。等等。

庆幸有《美的历程》吧!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篇14

借用书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记得**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

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1、作者分析,为什么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2。至于美,笔者认为人的美感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是因为它包含了概念和想象的元素。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3、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命运氛围,加剧了其神秘凶猛的风格。

5个。对于汉字来说,象形文字和结一样,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了模拟对象之外的符号意义。一个词不仅代表一个对象或一个对象,而且还代表一种事实或过程,包括主观意义、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美的历程》读后感2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

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古代图腾、青铜器、诗歌和**中的美,者是普通人没有发现或关注的,这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近年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大量青铜器非常规范,尤其精美。玉逐渐失去了古代的象征意义,而成为更多的鉴赏对象,或赋予伦理意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沉闷的诗歌中,李泽厚先生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美丽画卷。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违禁的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

这也给读者一个不同的视角,即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者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美的历程》读后感3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本书用美学标准来评价中国考古学、文学、艺术等,这与纯文学美学有本质的区别:它需要历史知识、艺术知识、文学知识等,这些知识非常全面,让我感到很辛苦。

他是以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著作。

该书还蕴涵哲学知识,如:社会心理学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地位,是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一核心是怀疑主义哲学思潮下的生命坚持。表面上看,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与之相反,是对生命、生命、命运、生命的强烈渴望和怀旧。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外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导致了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

该书还具有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追求。书中说:内在的追求与外在的否定相联系,人的觉醒是通过对旧传统信仰旧价值观的破坏、对抗和怀疑来实现的。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

李白。**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

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艺术和做人的魅力。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