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大学之路》读后感9篇

《大学之路》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8-09

《大学之路》读后感9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之路》读后感9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1

书名: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作者:吴军

内容介绍: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本书主要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阐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强调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教育是终身学习,不是获得名牌大学学位的重点。

内容摘要:

1. 哈佛和耶鲁都不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因为学校认为培养孩子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比成绩更加重要(那是因为进行这些一流名校的学生成绩就已经是非常厉害的啦)

2。在关键时刻获得良知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大学教育的本质(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是中国青年学生的弱点,也是我的弱点)。培养两个孩子要注意两个品质)

三。一所大学能否让学生生活幸福,从而激发学生终身学习,是衡量一所大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认为我的大学生活是在混乱中度过的,缺乏职业规划,没有生活导师的指导师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没有好好利用图书馆)

四。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是一所拥有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大学。很难想象没有思想的大学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所培养未来人才的大学,而不是传统的道家。(根据这一标准,中国许多大学并不优秀。)

5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和斯坦福被称为美国前五大大学

6.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好四个角色。首先,这里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那些有潜力、有抱负、为未来社会做出贡献的年轻人的地方。

二是研究中心,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第三,他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推动了社会进步。第四,他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7. 纽曼的教育思想具体来讲就是强调,在大学里,学生们除了学***以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成为朋友,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缺乏了这些大学生活便不完整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而不是发文凭。(自己的大学期间没有找到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与纽曼教育思想相对的是源于德国的洪堡教育思想,即提倡“研究教学合一”的办学精神。

我的理解是纽曼的教育观是通识教育,洪堡的教育观是专业教育。中国大学是传承了洪堡思想。

8个。纽曼的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意识。(纽曼强调的是大学教育是通才的教育,即大行之道)

9. 很多从中国来的小留学生,靠家里有点钱,为了出国而出国,在美国找个三流大学读完了本科,毕业后不仅在美国找不到工作,而且回中国也找不到理想的职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美国读本科时受的专业训练非常少。

10. 本科生应该去那些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著名学校,因为他们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对于硕士生来讲,只要找一个好的城市,因为那里的机会要比边缘落后地区多得多,对于博士生,最重要的则是教授和实验室,一位专才教育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一个好的教授不仅能在学业上把博士生培养好,而且能够让博士生有一个极其开阔的事业,并且为他们今后一生发展铺平道路。

11号。常春藤联盟包括八所学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布朗大学

读后感:美国一流私立大学大都建校久远,如哈佛是在17世纪末就建立了,这些大学多办建校之初的初忠是为了培养教士和牧师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学校都有自各的一贯教育理念,实现了完美的转型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一些大学以纽曼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

一些大学,如滨夕法尼亚大学,刚刚接受洪堡教育的概念。

理解了纽曼教育理念和洪堡教育理念后,也在这两天读了《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培养一生的优势》,明白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培养儿女方面,要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2

《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距上次发布文字,3个月过去了。期间依然有提笔写文字,却没有发布的动力。因为我开始阅读吴军博士写的专栏及书籍。我感觉到我写的东西较之吴军博士缺乏内涵,羞于发布固未有动力持续撰写发布文章。

但写作就像阅读和艺术一样,是我日常生活中总会再次出现在案头的事情。期间虽未发布文字,但也有持续阅读和写作。

在看完《大学之路》上下册后,我难掩激动的心情想要写下一些文字,并发布共享。吴军博士所著的《大学之路》第一版出版于2015年,已经有了再版。再版的书籍将配图换为了彩色,并增加了公立大学的部分,推荐购买新版。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之大在于,如果这本书在我大二时已出版,那么对我的人生改变会相当大。如果这本书在我读高中就已出版,那么对我人生的改变会更大。

高中时候的我,认为母亲推荐的:“当大学老师”的职业规划是一件非常没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就是在老师堆里长大的,我周围的老师有哪个让我觉得教育育人是件有意思的事呢?虽然我遇到很多兢兢业业的老师,但大多数人甚至后悔做了一辈子老师,让自己没有发展,没有发财。

大学时候的我,认为国内研究生没有读的必要,不仅时间长,而且读完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海外研究生又太贵,不如拿到一个好offer进入社会来得实在,至少可以捅破这层模糊的窗户,让我看清看彻底社会和现实。因为那时我对社会依然知之甚少。

转眼快要7年过去,我工作的时间够我在英国读研,回国读博了。虽然在深圳我已有车有房有老公,年收入不低,但在公司的晋升并不如我意。重要的是我感觉我的人生价值尚未开始去体现,经济压力也越发大起来。

好在我对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在越来越忙的工作中,还会持续阅读和学习,持续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快乐的。

《大学之路》这套书,教给了从小在老师堆里长大的我、读了当年国内top10大学的我什么是高等教育。我的父亲在我年幼时便写过《教师魅力的培养》一书,并在我读大学之前写了《带着野心上大学》一书赠予我,但都没有吴军博士的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真正产生兴趣和肯定。也没有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之大。甚至,我感觉本书验证了我很多内心深处的看法和想法。

书中的观点和对美国私立大学的介绍细节,我不在此一一描述,可直接拿到原书进行阅读。此文仅对读后的感受进行描述。对我启发最大的是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两个概念,百家笔记网欧洲和美国名校的历史和特色渊源;及各行各业出领导者的名校使命。反观我过去的家庭教育,小时候是一句很空的做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有用的人,后来是希望我能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创业赚钱。创业赚钱这是结果,但使命感、对某个领域的钻研、突破和领导的精神缺失。但我也感谢父母从小给我带来的对学习的热情,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

过去由于对艺术的爱好,我从小便学习艺术,并长期坚持,但在大学出于未来的生存考虑便放弃了。大学学习的专业由于不好找高薪的工作,也放弃了。通过工作从事了新的领域,最后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拿着和普通同龄人比高薪的工作,跟同龄精英比薪水又少了一半。

这经历似乎很典型,为了眼前的利益,随波逐流,如果继续努力,最终可能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人群中或小一些的公司成为高管,职业经理人。未来也不是不光明,只是这条路走的人太多了。

后面的读后感,暂不刊登了,如果,你依然还有为社会做出独特贡献的愿望,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期待,不妨读读这本书。读过的读者也欢迎留言来信交流你的读后感。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3

一直很喜欢吴军老师的书,能够将很多事物真正深入浅出地给你娓娓道来。

书中很多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并非意味着终点,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当年上大学的时候,确实没有从高中的思维转过来,或者是说也受到当时的眼界所限制,其实对很多知识的学习是很被动的,很没有目的性地去学习。高中时候,或者更早时期,自己其实是凭着对各种知识的喜爱,去疯狂吸收,然后不断练习,强化自己对于考试科目的能力,然后考上的大学。高中与大学的目标根本不同在于,高中是有明确目标的,所有人都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而努力。

上了大学之后,目标迷失了,所学是电力相关专业,有的同学安心等毕业之后进电网,有的同学去各种社团,有的同学开始疯狂学习,打算继续深造,也有一直在打游戏的同学。应该说开始慢慢理解和接受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同,虽然当时一开始还是想依靠努力学习去证明什么,毕竟家里条件不好,除了学习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了。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自己还是利用了大学的资源,学习了各个方向的知识,不仅仅是本专业的知识,扩宽了自己的眼界,从侧面也算完成了大学的通识教育,大学零零散散也借了几百本书,虽然看完的没有多少,但确实让自己增长了很多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都在不断认知这个世界,而对这个世界认知得更多,也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比较认同吴军老师对于大学应该扮演的四个角色的认知: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研究中心,能够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优秀的人是相互点亮,相互吸引的。作文大学只要能将这帮优秀的人聚集到一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做一些事,去对这个社会做出改变。

大学为什么要注重通识教育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谈一下个人理解,人生很长,社会发展迅速,你学的专业可替代性太强,越是专业与单一,其实未来越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学习通识教育,让自己有复合能力,长远而言对自己更有利。

书中介绍了大学的起源与发展,欧美名牌大学的起源与大学文化,还是很有意思的。当前的现状并非孤立的点,其必定是连续的,每所名牌大学的文化,也是有其历史缘由的。

『知道更多,体验更多,做到更多』,莫名想起这句话,可能也是在大学的精神里面感受到了工程师的自驱吧,越来越觉得自驱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性。要有目标,去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人生也才会有更多的快乐!

我们终身学习,我们追求幸福!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4

家长会上,卢老师布置阅读吴军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上、下册),并写出相应的读后感。读完这两本书,感受颇多。作者陪同女儿在美国选择了一所大学,并写了一本经典的教育书籍。

这样一个超级细心的父亲,只能给作者的孩子留下优秀的一面。最后,作者的女儿上了麻省理工学院。

吴军在序言里强调“教育是一辈子的事”。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马拉松的道路上,大多数人在跑不到一半的时候就主动退却。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大学之路只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根据时间的连续性,终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从出生到青春期,家庭教育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从小学到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学校教育逐渐取代家庭教育成为最重要的地位。

从**到社会,自我教育将逐渐取代学校教育,成为儿童可持续成长的动力。这样的终身教育过程可以为人生马拉松提供足够的能量。在人生马拉松的后半段,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生马拉松长跑的动力源泉。

自我教育形成的关键期在大学,成功的大学教育是形成高质量自我教育的基础,不成功的大学教育很难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的自我教育机制。因此,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人生马拉松的关键阶段。美国大学继承了英国教育家纽曼和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理念。

纽曼式的大学关注“道”的教育,推崇通才教育。洪堡式的大学应该关注“术”的教育,推崇专才教育,学生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我国大学基本上符合“洪堡式”的办学理念。

美国的本科教育倾向于通识教育。如果单纯地比较美国本科毕业生和中国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会发现美国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少,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要广得多,而且社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讲话水平和科学素养)要强一些。这是通才教育带来的好处。

美国大学为了弥补本科专业教育的不足,增加了一年硕士课程,以弥补通才教育的不足,从而达到兼顾专才教育的目的 。相对而言,面对复杂的未来社会,通才教育下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

面对美国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太多的中国学生想挤进美国名校。但是,面对名校录取的激烈竞争,以及并不公平的美国私立名校的录取方式,学生的爬藤申请之路异常艰难,成功率极低。即使美国藤校的招生官退休后指导中国学生申请继续教育,也没有获胜的策略。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主要的任务是抓住家庭教育的最后机会,帮助孩子如何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纠结大学申请技巧与应付对策。在孩子的知识、能力、心智成长方面,家长们需要不断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阳光、自信、自主、自强的人,成为一个善良、热情、感恩的人。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申请一流的学校,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但是,在成功率极低的爬藤路上,我更加关心孩子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与热情,关心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与完善,关心孩子将来在大学学到了什么。在任何时候,学习的成功都远胜于藤校本身。

孩子们需要一如既往的坚持,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与自我教育融为一体,为自己将来并不拥挤的马拉松赛跑提供永久动力。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5

《大学之路》读后感500字: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习为主,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政府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没有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必须学习什么课程,但除了写作课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因为他们认为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一生都有帮助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教课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生有什么可以直接打断老师进行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

相关: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6

这是一本名字透着俗气的书,它的名字是《当起点很低理想很高时,高考落榜生到牛津大学的逆袭之路》,无论是“高考落榜生”、“牛津大学”还是“逆袭”都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噱头,这种吸引方法可谓是屡见不鲜却也屡试不爽。就像是我不喜欢这名字,但也在闲暇之余忍不住好奇想一探究竟,希望他的逆袭之路能够让我有所借鉴。

运气好的是,看完的我认为这是一本被名字俗化了的好书。

就以书中的一句话来开始吧:

“人不可能没有畏惧、惰性、疲劳……任何把自己打造得跟完人一样的人,都是虚伪的,同时也大可不必。我们真心喜欢的,往往不是天生的完人,而是那些用坚毅克服人性弱点的人。”

-01-“内因”

什么是“内因“?

用作者的话说,“内因“在现实世界中的物化便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即内因决定了外果,外果是内因的现实表现

内因源于何处?

每个人的内因都不相同,但无论是谁,都有一部分内因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小学习能力的强弱,记性的好坏,方向感的强弱…这些都是内因,但这些天生的部分占比很小,绝大多数的内因源于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积攒的教训,收获的见闻,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这些看似随时间消散的过往都会化作深藏在心底的蚕丝,渐渐编织成为能够网罗天地的盔甲,包裹着你的心,提升你战斗力和防御值,让你锋利如利刃,坚固如磐石。

内因决定了我们的外在表现。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带着光环的存在,希望自己博古通今、天文地理样样精通,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都能做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要想有这样的外在表现就必须要有深厚的内因与之匹配。简单来说,你如果没有深入钻研历史、熟读史书就不可能做到博古通今,你如果不努力练习在不同场合说话,不经历尴尬和冷场,你就做不到在各种场合都游刃有余,处理得当。

我们要想有多好的表现,就必须要有多强大的内因,而内因源自日积月累,不可一蹴而就,留心生活,珍惜时间,不遗余力地抓住机会来锻炼和培养自己,让强大的内因支撑你随时可能到来的梦想。

-02-追梦

卡耐基梅隆大学兰迪-鲍什教授的一句话:“前进道路上,砖墙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它不是为了拦住我们,只是让我们可以证明自己有多想到另一边去。”

梦想是永恒的时代主题,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追问过无数次的问题。

小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梦想的意义,我们只知道老师、科学家、宇航员…这些标准的答案用来回答梦想的提问是不会出错,也不会引得嘲笑的,所以我们的梦想中规中矩,大同小异。

后来,我们长大了,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纷繁多彩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定义梦想,梦想也第一次有了向往的味道,但现实往往半道杀出,挫我们一个措不及急。梦想和面包对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可兼得的,梦想?面包?这是一个问题,一个足以改变我们一生的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韩一深刻体会了追梦的不易,因为他选择的都是布满荆棘的寻梦之路。幸运的是他不必为面包发愁,但他对面包的需求也不大,因为他常常因为学习而忘记吃饭或随便解决,花销着实不大。

作者韩一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相反,因为母亲生他的时候并不顺利,这让他的起始智商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事实表明,作者通过日后不断的阅读把自己的内因逐步提高到了超越同龄人的水平,虽然这内因主要体现在阅读积累上,但也足够了,至少让他知道了自己的所长所好,要走什么样的路(去牛津大学留学)。

在他确定梦想的过程中,阅读给予了他最大的帮助,用作者的话说:“阅读使人你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由自主地从大一统的”普世价值观“里独立出来,重新思考被时代当作理所当然的一切,这是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必经之路。”

如果此刻的你深陷俗世的桎梏,或许阅读也能够帮助你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梦想确立了然后呢?

追呗。

韩一作为一位醉心课外读物,连大学都没有顺利考上的高考落榜者,在短暂的沉沦(一个下午的时间都不到)后,以自己强大的内心和足够的积累迅速地确定了要考牛津大学这一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

为了实现它,他在报纸上找到了一个说可以提供英国大学入学考试机会的预科学院,毅然决然地报了名,从此成为了一个连UK都不知道的英国牛津大学追梦者。

他的追梦过程很辛苦,这份辛苦不是源于他的基础很差,也不是源于他并不出众的智商,这份辛苦源于他自己,因为他无比努力、从不敷衍,任何事他都拿出百分之一万的付出去对待,最后,他不出意外的成功了,而且他的成功远高于他的初始设定,任何看过他奋斗过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能成功。

这也向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道理:你奋斗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前提是你付出了比这个目标所要求的更多的努力。

这本书还介绍了作者生活中的很多其他部分,有趣却也不显得庸余,如果你想要真正感受这本书所拥有的力量,那么亲自一读必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再以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很多时候,运气使我们到了一个不该有的高度,运气走了以后,我们发现“高处不胜寒”。这不是低估,这只是一种回归。如果连这都不满意,那么我们就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真相总是血淋林,但也能让我们犹如醍醐灌顶,总之,生活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你足够努力。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7

《大学之路》读后感: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并不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都修写作课程,但除了写作课程外,任何专业都必须修写作课程,因为他们认为写作和表达能力有助于一个人的生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

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更多的是互动,而不是简单的教学。什么能让学生直接打断老师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作者:森林里的光明

相关: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8

《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距上次发布文字,3个月过去了。期间依然有提笔写文字,却没有发布的动力。因为我开始阅读吴军博士写的专栏及书籍。

我觉得和吴军博士相比,我写的东西缺乏内涵,我羞于发表,没有任何动力继续写发表的文章。

但是写作,就像阅读和艺术一样,总是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重现。期间虽未发布文字,但也有持续阅读和写作。

在看完《大学之路》上下册后,我难掩激动的心情想要写下一些文字,并发布共享。吴军博士所著的《大学之路》第一版出版于2015年,已经有了再版。该书第二版将换成彩色,并增加公立大学部分。建议买一个新版本。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之大在于,如果这本书在我大二时已出版,那么对我的人生改变会相当大。如果这本书是我高中以后出版的,它会更改变我的生活。

高中时候的我,认为母亲推荐的:“当大学老师”的职业规划是一件非常没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是在一群老师中长大的。我周围的老师让我觉得教育别人很有趣吗?

虽然我遇到了很多有责任心的老师,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一辈子都后悔当老师,没有发财。

大学时候的我,认为国内研究生没有读的必要,不仅时间长,而且读完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海外研究生又太贵,不如拿到一个好offer进入社会来得实在,至少可以捅破这层模糊的窗户,让我看清看彻底社会和现实。因为那时我对社会依然知之甚少。

转眼快要7年过去,我工作的时间够我在英国读研,回国读博了。虽然我在深圳有车、有房、有老公,年收入也不低,但我在公司的升迁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好。重要的是,我觉得我的人生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好在我对学***情日益高涨,在越来越忙的工作中,还会持续阅读和学习,持续思考。在学***程中,是快乐的。

《大学之路》这套书,教给了从小在老师堆里长大的我、读了当年国内top10大学的我什么是高等教育。我的父亲在我年幼时便写过《教师魅力的培养》一书,并在我读大学之前写了《带着野心上大学》一书赠予我,但都没有吴军博士的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真正产生兴趣和肯定。也没有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之大。

甚至,我觉得这本书也证实了我许多根深蒂固的观点和想法。

书中的观点和对美国私立大学的介绍细节,我不在此一一描述,可直接拿到原书进行阅读。此文仅对读后的感受进行描述。最能启发我的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两个概念:一是欧美名校的历史渊源和特色;二是引领各行各业名校的使命。

相比之下,我的家庭教育在过去,当我还是个孩子的事候,我是一个非常空虚的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是有用的。后来,我希望能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创业赚钱。创业是一种结果,但使命感强,在某一领域研究,缺乏突破性和领导精神。但我也感谢父母从小给我带来的对学***情,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

过去由于对艺术的爱好,我从小便学***,并长期坚持,但在大学出于未来的生存考虑便放弃了。因为在大学里很难找到高薪工作,我放弃了。通过工作从事了新的领域,最后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拿着和普通同龄人比高薪的工作,跟同龄精英比薪水又少了一半。

看来这种经历很典型。为了眼前的利益,顺其自然。如果你继续努力工作,你最终可能会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集团或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的执行或专业经理。未来不太光明,但这条路上的人太多了。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9

**了《创新之路》的第四集大学使命,开篇以最古老的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引出主题:大学从何而来?大学又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世界?

大学从何而来?**中提到1088年,几个年轻人为了研究古罗马法典,满足求学之心,他们请来老师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的地方,如今这里叫做博洛尼亚大学,被公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这所大学不是**和教会组织的,而是由学生建立起来的。

那么大学又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世界?首先大学需要自身发展,1158年,雄霸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入侵意大利,他非常钦佩那些为了知识而远离家乡的人,为此他颁布了一项学术特权法令,大学不受任何权利影响作为独立研究场所,享有自治的权利,使得大学的学生和学者拥有了崇高和自由的地位。诗人但丁、文艺复兴之父彼得拉克、哲学家伊拉斯谟和天文学家哥白尼都在博洛尼亚大学学习。

继意大利之后大学在欧洲大陆风靡而起。12世纪中叶,巴黎大学的建立奠定了现代大学管理的基础。1167年,英法关系恶化,巴黎大学的学生来到牛津城的一所小学院。因此,牛津大学逐渐发展壮大。

20世纪中叶,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20岁的牛顿遇到了艾萨克·巴罗教授。巴罗教授的课程激发了牛顿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年轻的牛顿进入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开始了他的课学生涯。经过800多年的积累,剑桥大学培养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誉为诺贝尔奖的摇篮。

剑桥大学商学院教授艾伦·巴瑞尔说:“许多人会谈论技术,说技术如何改变世界。我们需要技术,但最重要的是人。

没有人技术什么都不是。”1810年,洪堡大学在柏林建立,洪堡大学是世界上所研究性大学。创办大学时洪堡兄弟认为:

如果大学实现了他们的目标,他们将同时实现,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国家目标。由此而来的收效和影响,远非国家之力所及。1925年,希伯来大学在耶路撒冷成立,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是一所犹太大学。

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哲学家巴博、英国化学家魏茨曼组成董事会。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的大学制度相对成熟。在东方,日本是亚洲最早建立高等教育德国家,先后建立了庆应大学和东京大学。

再后来美国成立,在美国私立学校的数量远远高于公立学校的数量,**可以对大学进行资助,但绝不可以干涉大学,它的确立得益于律师丹尼尔·韦伯斯特对母校达特茅斯学院的辩护演讲,为国家不允许干涉大学这一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说:“从教育体系上来讲,大学的创新在于学术的创新,学术的创新在于公平和公正的一个环境的建立,公平和公正的环境也取决于他是学术指导而不是行政主导。

”1869年,哈佛大学迎来了最年轻的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他认为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要给学生在学***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于是哈佛大学率先推行选修制。麻省理工学院宣扬“动手与动脑,行动与思考”两相并举的教育理念,激发了无数善于思考又善于解决实际的问题的人。为世界的技术进步,科学繁荣贡献了持续前行的动力,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为:

自由之风永远吹拂。这所大学致力于学生的个人成功。这是一所充满企业家的大学。惠普、耐克、思科、雅虎、谷歌等公司的创始人都来自斯坦福大学。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都是以时间和地域为轴心串联起来的。大学的出现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博洛尼亚大学的繁荣源于独立精神、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成为大学的基因。剑桥大学的理念是培养和塑造具有探索精神、独立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希伯来大学为以色列贡献了大量的创新人才和成就,是希伯来大学带给这个古老民族最深刻的礼物。我们可以看到,从中世纪开始,大学创造的理念、制度和模式都发生了反复的变化。历史的演变使大学从边缘的象牙塔进入了国家社会的中心。

没有一所大学是为创新而建的,但每一项创新都离不开大学。大学是人类思想的智库,大学的出现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创新。大学通过培养不同**的人才,使现代科学越来越繁荣,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然而xx年中国宣布,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年距离中国大学诞生120年,这一年距离世界大学的诞生934年,这一差距令我震惊不止,我们现如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个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水平,但是无形之中也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我们教知识,只是教知识的本身,而没有交创造知识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现如今教育的最大问题。

我们国家向西方学***制度的地方还有很多,还有许多可以成长的空间,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科技与创新的温床,是国家发展动力的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刻检举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我会不断完善自身,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