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人间世观后感(推荐七篇)

人间世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8

人间世观后感(推荐七篇)。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符合您需求的“人间世观后感”列表,该如何下笔写一篇高分观后感?我们欣赏到了优秀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一场美好的观影之旅,可以让我们的情绪也经过一场旅行。观后感的文字表达能力是观众的重要素质之一,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自行斟酌!

人间世观后感 篇1

【篇一】

余世存的“微博体”著作——《人间世》,副标题为“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全书分为时代寓言、精神状况、时空演化、个人选择四个部分。这位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对于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我细细品读,受益匪浅。

这本《人间世》,是一本有趣的人情世象笔记,记录了作者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他从精神的角度,给人以希望和疗愈,展现撼动心灵的“人间”力量,其中既有时代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命题,又有日常生活细小的饮食男女话题,是汉语对精神的关注、抵达和成全,是精神对庸常的安顿、命名和超越。

在“时代寓言”中,作者通过百余条微博,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达尔文森林里动物们的生活:森林文化的失落、生态危机、享乐主义、物欲横流……达尔文森林,其实也就是我们当下时代的一个缩影,呈现出来当今人类的处境、时代精神的困厄。余世存曾经写道:

“如果一定要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我愿意借用年轻人的话来表示:三观尽毁,节操碎了一地。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中国人常讲贞节、贞操,年轻人的观察最为直觉精准,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贞定的时代,只有贞定,我们才能指自己或一个社会贞下起元,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但我们个人、周围的朋友、阶层、社会精英和大众,能够贞定的不多。因此,我们被耽误了,被个人消费了,时代和社会的活力之春被耽误了。

”针对这种状况,余世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重塑时代的精神,首先得找回精神,树立公民人格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何为公民人格?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公民。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和责任感识是代精神的源泉。

树立公民人格,于国家有利,于个人也有利。国家拥有具备公民人格的人民,也就拥有了竞争的核心力,“人”的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而处理好“人”的问题,关键又在于解决“人”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大庆为什么能在困难时期产生王进喜这样的榜样,无疑是精神引导的作用。

《人间世》的语录,启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余世存说:“有朋友议论,我们多活成了遗老遗少,其实我们多是在地狱炼狱挣扎过正在挣扎的寻常男女,看看现实,很多人都活在人间地狱或内心地狱之中,有人回应说,我们多数人看过地狱归来,失掉了信念,从而掉入无明的轮回之中。正如一位朋友所说,他最重要的是记住自己和他人的善良。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的是善意的构建,需要以善良为基础的。

对于学习,余世存的理解与我们的不同,他说:“一般人爱说,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其实,文明就是学习,学习是最深刻的价值。

一部论语,千言万语,孔门**事隔多年编辑的老师语录,第一句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孔子及其儒门众生明白学习是一种至上的价值。但我们很多人学而不习,跟“孔颜乐处”比,我们人生的忧患是过于深重了。”在生活之中,我们往往重“学”而轻“习”,“学”了许多,最终落实到“习”之中的部分寥寥无几。

“习”其实就是落实,“习”其实就是实践,“习”其实就是执行,或许这些才学习的本源。

对于事业,对于职业。余世存也给我们道出了他的理解:“每一职业事业做得专注真挚持久,就有学问,就有气象。

不少武师回忆他们的**练功日久,神态儒雅起来,待人接物都是风范,而言谈也多有人生哲理。前年太极**的父亲来京,大家去看陈家沟的老农是什么样子,很是吃惊。将我跟**合影的相片给朋友看,朋友说,这是一个很健康风雅的老教授啊。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把事业干成职业,把职业干成谋生的手段,结果路越走越窄,甚至最后被路把我们抛弃了,而那些对职业事业“专注真挚持久”的员工,却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是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

重塑时代,首先要重塑精神。《人间世》让我明白,重塑我们的精神,打造我们的优秀文化,无疑是我们迈向现代的一条路径。

【篇二】

余世存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察者和思想家。读他的书,如翻山越岭,横看或竖看,或看山,或看峰,或看山,或看谷,都是风景,有趣而美理。他字斟句酌创作的《人间世》,有独醒,有众惑;有叹息,有赞誉;有幽愤,有尤怨;有棒喝,有澡雪;有照抄照搬,有自铸伟词;有思接千载,有视通万里;有上下求索,有拔剑四顾;有对他人无情的解剖,对自己的解剖,也有对世界理性的欣赏,对人性的赞美。

比如,透过“世相”篇,余世存像个神经外科医生无情解剖家庭这个人生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所:“我们多愿意跟外人相处,而少有精力跟父母家人相处,以至于再不回家看老人就算违法了。没有两三代人的家庭生活难以说有什么家风家教,我们多是‘失败’的,既没从上一代得到什么教益,也难以向下一代传承自主自信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我们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正如传统评论家所说,我们是一代又一代缺乏家庭教育的人。”很多人在家里的表现无法叫人恭维,到了社交场所,其表现还是令人失敬:京内京外朋友聚在一起,等饭的时候很安静,大家都在看手机。

我朋友说,看来服务员只能给你送书。大家乐,感慨而又无奈。这种场景很常见,但作者有惊人的发现和发现:

“是的,不管我们多么成功或多有文化,只要在这面对面的交流中无话可说,或只看手机,那不仅是没礼貌,而且参与了技术对生活的绑架……”

论及本书的思想锋芒,笔者最欣赏“读书”篇中的内容:“大脑的读写能力据说是几千年才培养出来的,现在正遭遇挑战。根据调查人员的数据,我们每周阅读印刷品的时间可以用分钟计算。

网络世界最不提倡的是沉稳缓慢地阅读,用心思考。互联网是分散注意力的同义词。互联网公司是一家分心的公司。它使大脑成为一个真正的赛马场,使大脑随着时间而浮动。”想想,当阅读成了据流量计取费用的时候,当阅读成了配合**运营商完成一单生意的时候,还会剩下什么?

在“权力”篇和“资本”篇,作者对权力和资本的解剖刀刀见血:“在某种意义上,(学生时代的排名次、排座次)这种势力也是一种丛林法则。我国人多终生染上了学生时代的毛病和认同了丛林法则,很少懂得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人生意义。

”在权力导演一切的舞台上,“资本目前仍是以婢女、恶棍和某种福音相混合的形式出现的。它已经重组了中国,但它还没有表现出勇气和信心。”“资本在东方已经横行,但它需要一次**礼:

正义它自己。”资本是实物,也是个抽象的东西,它的正邪善恶,取决于主导、使用、掌控它的人。

人间世观后感 篇2

前不久沸沸扬扬的B站电视剧下架的事情,当时人间世我还没有全部看完,当时很是欣慰没有下架,但是今天继续看的时候发现不见了,后来是搜索单集看完的,不了解这样题材为什么也会遭遇下架,当时下架风波,有看到一句话说的很棒,我们可以理解审查制度,能够接受版权普及,但是请给我们一个有偿观看经过审查的电视剧的平台。

10集的纪录片,很多片段都是含泪看完的,医患关系是现在常常上头条的新闻,在纪录片中,医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救死扶伤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施救,但人有旦夕祸福,医学也有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时候,第一集中有急救室实施抢救的片段,各个医生轮班做心脏复苏,最后抢救无效时,有一个医生直接摘掉口罩走掉了,或许这个抢救是他职业生涯中经历过寻常的一个,或许这个病人是他看尽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是在他摘下口罩低头走掉的时候,我想他的心中还是有惆怅,毕竟那个患者才24岁,

器官捐献,这个听起来就有千金重的话题,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死后又有灵魂转世的说法,关于火化都需要国家普及推广,更何况人死后将所有器官捐献,生者需要下多大的决心,忍受多么大的悲恸,焦的父母在做决定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程序中需要监护人手写放弃治疗,这四个字,亲笔写下就好像是亲手放弃最爱的儿子,这个时候父亲犹豫了,但是他的母亲却异常冷静,儿子的生命已经留不住了,就让他成为其他优秀的人的一部分,活在这世上,这一集的最后,有一个器官捐献的纪念碑,这个碑不仅仅是在告诉活着的人,这世上有这些人他们的亲人在忍受丧亲之痛的时候还想着其他无血缘却忍受病痛的人,也是在记录着我们社会的进步,绿叶枯萎不是结束,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是否有想过未来,自己的生命会怎样结束,临终关怀医院,如果有一天需忍受病痛的折磨,如何有尊严的死去,选择自杀也是需要有勇气的,有时候还没有鼓足勇气,却也连这个选择也失去了,因为那时候你已经没有力气了,到那时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活着是在小小的床上,透过四方的窗子看春夏秋冬的痛苦,这是每个人不得不去想,却又万万不愿想的未来。重病的老人离开时,她的老伴乘坐出租车送她最后一程的时候,在车上忍不住落泪的场景,这一生两人携手,却有一人先走,这其中苦痛无论年纪老少、身体建康与否都是一样的。

26岁的年轻妈妈,这一集是最感动的,新婚夫妻的恩爱,怀孕母亲为了孩子坚持到最后一刻,勇敢、乐观地面对病痛,疾病总是突然地降临,没有理由没有凭什么,无人可分担替代,活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每一天你都有充实无虚度么?

人间世观后感 篇3

关于武汉的纪录片和报道,我基本都看了。可以肯定,这是一部主题和大部分抗疫纪录片雷同、没有太多精心设计的镜头、甚至出现了“糖尿病毒”失误的普通纪录片。

但那又怎么样呢?

这次疫情中,最值得记录的不就是这些被卷入灾难中的无名生命吗?不就是这些拿命救命的无名医护吗?就像美国《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的逝者姓名,这些人,被怎么强调记录,都不为过。

事实上,对于媒体圈,写稿的、拍纪录片的这些人来说,疫情进行到3月,选题操作起来十分尴尬,尤其是感人的医护故事主题,大家都在有意规避,因为说得太多,太同质化,读者也审美疲劳。

一支援鄂医疗队的队长,谈到团队第一天工作有三个队员尿裤子,哭了。很感人,很真实,但不是足够有亮点的报道——医护的故事讲太多了。

一位重症老年病人,从生命岌岌可危,到好转,再到几次转阳,最后得可以出院。能够讲述这段经历时,他说自己曾在住院那天梦见姚贝娜,那是他老乡,他觉得这意味着他要没命。但最后他挺过来了,他感谢医护,对生命充满希望。这样的故事里,有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坚韧,足够真实动人,但不是足够有亮点的报道——一个案例很单薄,而且这些事都过去了,他都出院了,提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可这些内容真的就应该这样被忘记吗?在我们感叹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武汉和武汉人经历的这些惊心动魄,这么快就要成为陈年往事吗?片中那位截肢的爷爷,他就是这次疫情中闯过生死关头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尽管他八十多岁,这依然是改变他人生的一件事。他醒来后,需要知道这些事。

我十分敬佩这片子里面的摄影师。非医护专业要频频接触这些危险的场合,拿着镜头怼在手术台上拍,这种强大真的值得敬佩。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些镜头是重复。是,同样的故事在每一个医院都发生过,这些医护都已经撤离,片子失去了时效性。但在手术的那一刻,摄影师是拿着命在记录这件事,这就是价值。防护服真的很难穿,要求也很高,一次次穿脱很难保证没有不密闭的时候,这对非医护工作者是个难题。频繁进入病区拍摄,是次次艰险,不是轻车熟路。

包括操作截肢手术的几位医生,他们进行到后程是脱掉外侧防护的,这也是拿命在拼。虽然对于这次疫情来说,这场手术是太小的一件事,但它牵扯了这么多人命,它就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我有一个学新闻的学长,在已经离开行业很多年后,在春节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主动到武汉同济光谷院区拍摄。看他镜头里的画面,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震撼与坚定。

所以我觉得,这些纪录片不仅在记录医护、病人,也在记录这些勇敢走进红区拍摄的人。总说媒体报负面报道才显风骨,但其实,扛着镜头走进红区,本身就是一种风骨。

人间世观后感 篇4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腐败,冷漠,黑暗和无情。我也曾想过,如果我生活在俄国这样的社会中,我是否也会像高尔基那样反抗呢?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点心态,用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去面对。所以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环境就无所谓,而整日浑浑噩噩的生活。也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坏的环境而气馁丧失信心,因为我们有能力把坏的环境变好,把好的环境变更好。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不是一代代先辈用血汗打下来的吗?八年抗战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很短,可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却很漫长,可他们还是凭借坚持和不放弃的精神获得了胜利,为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环境打下了基础。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当初放弃了,现在的我们也会像高尔基一样悲惨吧?所以我发现了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坚持。只有坚持才会成功,俗话说得好滴水方能穿石,只要坚持成功就在你面前向你招手。

高尔基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敢于拼搏的勇气,只要拥有这些 就会拥有成功和好的未来。

故事接近尾声了,阿廖沙的生活,高尔基的生活都好起来了,未来一片光明,前途一片光明。比较现在的我们,虽然过着优越的生活 却经受不住困难的打击,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敢面对,只想一昧走捷径,但世上本没有捷径,把弯路走直便是捷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有所努力才会有所成功。

高尔基的童年在黑暗与悲惨中己经过去了。在他的童年里我发现了他坚强的内心和乐观的心态,以及不放弃的精神,这些都深深激励着我们 ,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高尔基用苦难的一生来诠释这个真理,不管你所处的环境有多么恶劣,都不要失去信心,只要你坚持,光明总会来临。在人的一生当中,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没有遇到困难的人是不完整的只要你不放弃,黎明的曙光终将来到。只要你保持信心,做一个善 良的,乐观的人,一切都会 好的。

人间世观后感 篇5

读二月河《人间世》有感:二月冰消水滔滔

二月河是我们南阳本土的作家,他创作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大帝》和《乾隆大帝》三部长篇**红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外,被大家称为“皇帝作家”。作为历史学爱好者,从高中无意中接触后就深深痴迷于他的书和他的一切。

《人间世》一书是二月河先生迄今为止首部人生笔记,共计收录杂文、随笔120余篇,绝大部分都是首次出版,并配有珍贵**几十幅,对二月河迷而言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盛宴。

全书以“人生”这一永恒的命题为线索,从亲情、友情、爱情、创作感悟、生命体验等话题展开,全方位地向大家展现了二月河先生的人生历程。随着二月河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作家与我们面对面和心灵的碰撞。他把自己坦坦荡荡地和盘托出,儿时的不羁、军旅生活的艰辛、和红楼梦中人、大清三帝的会晤……有笑有泪,敢爱敢恨。

或引人深思,或令人赧然。平淡中显激情,淡雅中求深意。它反映了二月河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河对社会责任和良知的理性思考。

这一本书里收录的随笔里,尤其喜欢二月河写和几位朋友的趣闻轶事,马兴焕素描几则、乔典运、王刚、吴欢等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二月河的赤诚和大气。特别欣赏他“拿起笔,老子天下第一”的豪迈不羁的忘我创作;深深感动于他“放下笔,夹起尾巴做人”的低调平实的处世原则。他在不同场合阐明他的创作观:

“我既忠实历史真实性,又忠实于艺术的真实性。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对历史细节的描写在忠实于整个历史现实的前提下,让位于艺术的真实性。历史**允许虚构。

”发现二月河先生尤其喜欢用引车卖浆这个词。他在文章中写到我也吃卷心菜和豆腐。哪一种对我们人民的健康有益,我将贡献什么样的食物。

在我的作品中,有显贵和最高统治者,也有领导汽车、卖牛奶、剃头理发、修脚算命的人。社会是如此复杂,我们不能用一件事来定义生命的循环。他曾将自己比喻为一头大象。

这个温顺可爱的庞然大物,施施然踱过街头,一身轻快,乐呵呵的,总是伸出一只长鼻子,友善地触抚路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

虎与象的结合,魔鬼与佛的转化,这就是二月河。

就如封面里引用而一句话: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在《人间世》这本书里,故乡白河、卧龙岗……一景一物浮现眼前,万千情绪涌上心头。

虽然这本书已经读完了,但我认为远远不够。需要反复阅读。

人间世观后感 篇6

昨晚上看了《人间世》那个镜头里面的画面,如此平白,但是却诉说着一群勇敢的孩子面对骨癌病魔的坦然与坚强,诉说着每一位父母对于现实的无助但却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他们的宝贝,当我看到王思蓉跟她的妈妈斗嘴 我亦觉得那是一种幸福,当看到安仔要捐眼角膜的时候我哭了,我希望天底下每一位可爱的小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每一位父母都平安健康。

《人世间》这部纪录片让人不敢看第二遍,因为它如此直击人心。

它讲述了在生存死亡这件大事面前,人们的理智与情感,脆弱与坚忍,极度想要挽留的渴望以及失去之后超越人性的无私。

它记录了在医院里不停上演的悲欢离合人间世。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一切情绪都被放大,喜悦溢于言表,悲伤难以承受,愤怒不可遏止。

然而,在误解、冲突和寒心之外,又总有信任、尊重和互相理解。

它让人在新生和离别间,重温了一个道理:一切都会败给时间,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归去。

它让人明白,世上没有什么事,能大过生死。

人间世观后感 篇7

很多人看《人间世》是因为抗癌妈妈张丽君吧?我是不经意间看到了张丽君的短视频,进而发现了《人间世》这部九集的记录片,用一晚上的时间慢慢看完。看完之后心情沉重,五味杂陈,不由得也考虑到了生死这个人生最宏大的主题。

生不易,死更艰难,因为它牵绊太多的情感和眼泪。作为经历了亲人从生到死的我来讲,更是感同深受。

我一直在感叹,人活着,其实就是以悲剧的形式存在,当我们随着时光慢慢老去的时候,也在送走一个个亲人和朋友,用悲痛和眼泪先别着这个世界。死亡总是不期而至,有时连让你悲伤的时间都没有。而且死亡的可恨之处还在于,它从来不会因为你年轻或者优秀网开一面,它总是以无情和冷血的面貌示人。

张丽君与孩子告别,连续给录制了18年的生日贺词,这种让人心碎的场面,真的让人不忍细看,我不知道那个可怜的孩子在以后过生日时,每次看到母亲生日祝词时会是何种心情。记录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期许,因为张丽君好了起来,还到了理想中的美国转了一圈,遗憾的是,记录片之外的张丽君最终还是走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忍着巨大的悲痛捐献儿子的器官;还有看着年幼孩子却无力救助的年轻爸爸妈妈,以及那些妙手仁心的医者站在病床前束手无策的无奈和汗水,每一幕都扎进你的心窝,刺痛最柔软的地方。

《人间世》讲的是医患关系,但它让我们看到最多的却是生死,是无奈。当张丽君的公公说下辈子让她做自己的女儿时,我想没有人不会落泪,人间情未了,来世再相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珍惜拥有,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正如张丽君所讲的,人生就像打牌,总有人会抽到几张烂片,抓到手时你就知道已经输了。你不能悔牌,还不能弃完,你只有任它摆布和玩弄,这,就是操蛋的人间人世。

我不得不感慨,自己还好好的活着,健康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