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史学读后感(必备九篇)

史学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6

史学读后感(必备九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史学读后感(必备九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史学读后感【篇1】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读党史人物李大钊生平事迹有感

在我们组组织的第二次理论学习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党史上著名人物的生平和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的伟大贡献。

课前我读过李大钊的生平。通过课堂上和同学们的学习和讨论,我越来越关注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他是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五四运动时期革命先烈李大钊的这一不朽名言,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担当”重大责任、追求社会道义的决心。上世纪80年代,在关系中国改革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新一代中青年学者用其坚实的“铁肩”,通过“妙手”撰写的“文章”,“担”起了改革开放的“道义”,表现了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这种历史责任精神是非常宝贵的。然而,纵观时下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物价持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从挟尸要价到**腐败,社会上又充斥着混乱,冷漠,道德伦理的丧失,人们在浮躁与忙碌的追逐中开始弱化自己。虽然,我们的国家有太多的骄傲,但中国在目前的发展道路上需要放慢一点脚步,理性、实际地看待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更需要我们这一代汲取前辈们的正能量,脚踏实地,以强国富民为志,承担起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责任。

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大钊深受影响,开始有国忧民。191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日本三年,李大钊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李大钊著有《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等文章,他不仅主张用马克思的学说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且积极提倡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他曾说:

“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组建中国共产党打下坚实的基础。放眼今天,战争远去,烽烟消散,在如今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加热衷“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

”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训。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的岁月走得坎坷艰辛,今天的我们更应居安思危,学习李大钊的先驱精神,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理念,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和平年代,我们要让历史的旧鼓旧钟激活我们,让民族历史的警钟长鸣。回顾历史,让我们从革命先烈的境界回顾我们的使命。她将在我们的身体里闪耀,使我们的国家更加耀眼。

史学读后感【篇2】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党史学习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简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史学习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简史》读后感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协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局和世界百年前所未有的变化,动员全党全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决策。透过对《中国共产党简史》的研究与思考,震撼中满怀自豪,激动中心生敬意。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穿过急流险滩,穿过海浪,成为引领中国稳定而深远的巨轮。挽狂澜于既倒,挽民族于危亡。南昌起义密集的枪声划破了黑暗的夜晚,长征铿锵的脚步走向了黎明,开国典礼庄严的宣言开启了龙的腾飞。奋斗的道路是蓝色的,建设时期克服困难,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百年之旅波澜壮阔,百年之初心久弥坚。党的历史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实践。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可以同身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至上的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可以增强两个维护的意识和坚定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国为什么能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学习百年党史,从伟大奋斗史中汲取力量,是新时期每个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学党的历史,重在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实践是对党史最好的学习。我们将深刻理解和把握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进一步增强政治机关意识,牢牢把握广播电视总局是政治机关,广播电视工作是政治工作的定位,强化安全播出也是政治工作的理念,落实学习党史的小收获职工作中,贯穿于各自岗位上。唱响主旋律,打好科技牌。把握和利用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高清化等重要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守正创新、培根铸魂,让新时代广播电视工作紧跟新形势新要求,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断探索全媒体发展之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落实“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的要求,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状态、最实措施,确保安全播出万无一失,认真履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神圣使命,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我们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推进广电事业新发展的征程中奋发有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用忘我的工作和出色的业绩喜迎党的百年华诞,这是我们学习党史的出发点,更是我们学习党史的落脚点。

党史学习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简史》读后感深入学习“四史”特别是党史以来的每一天,我都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百年党史上那些珍贵画面、那些或青春或苍老却无比坚毅的先烈身影和面庞,仿佛在无声地召唤着:一个人,尤其是当代青年,应当如此度过自己的一生。赋予生命以深刻一个人尤其是当代青年究竟该如何度过这有限而珍贵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的悔恨呢?17岁的马克思在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给出过答案:“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15岁下乡梁家河的青年习近平用实际行动给出过答案:在经历了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等诸多“第一次”之后,他将对祖国大地和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作为自己的根,自此笃定践行“为人民做实事”的庄严承诺。赋予生命以深刻,就是摆脱“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将个体价值与人类发展的伟大事业休戚相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旺繁盛密切相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党性意志,主动接续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和伟大斗争,在成就他人和贡献历史的同时,完善人格、丰富学养、拓展视野、深邃思想。赋予生命以智勇革命意味着流血和牺牲,那些惊心动魄的党史瞬间背后无不交织着机智、沉稳、坚守与勇毅。作为党的最核心文档,“中央文库”累计两万余件、分装20多箱,却在被铁笼般统治的上海完好保存20多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其历任管理员几乎都曾经历过各种天灾人祸,尤其是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悄然而顽强地守护党的最高秘密。连续几位管理员接任时三十几岁、病故时也是三十几岁,其风险之大、压力之重绝不亚于冲锋陷阵。《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一书里曾描述,他们在密不透风、昏暗的小屋里整理文档,经常烧着炉子以备在敌人闯入时点火、烧房从而与文档共存亡。1929年,中共中央第一座秘密电台在上海建立,完成了党的通信史上一次划时代革命。筹建电台的是一位善于自学成才的年轻人李强,他接到周恩来同志下达的指示后即伪装成无线电爱好者,不动声色地以业余爱好学习、以漫谈闲聊请教,分批次购买所需零件、发动机及无线电技术材料,直至与同样速成的张沈川完成了制作电台、机务、报务等所有工作。他们创造的被党内同志誉为“豪密”的密码本,直至国民党溃败都未被对方破译。赋予生命以智勇,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睿智和果敢,将所有看似不可逾越的“天堑”联成通途。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他却因为党和人民的需要而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我们不太熟悉的张仲瀚同志,本是上世纪30年代的文艺家,却因为党和人民的需要而成为40年代的军事家、50年代的农学家,一生未被授予军衔却仍被誉为“新疆军垦第一人”。赋予生命以坚毅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的。党的百年历程就是在这样的激流里,由那些金子般的心灵、钢铁般的意志所积淀而成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曾深情讲述:邓小平同志因为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一生“三落三起”,他却“每次被错误批判打倒都豁达乐观、沉着坚韧,对未来充满希望;每次复出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都无私无畏、以顽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推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践”。更早期的党史上,邓中夏同志1933年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派挑拨他:“你是共产党的老前辈,现在却受莫斯科回来的那些小辈欺压,连我们都为你感到不平!”邓中夏轻蔑地回答:“这是我们党内的事,你有什么权利过问?”“请告诉同志们,我邓中夏就是烧成灰,也是共产党人!”就义的两天前,他给党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赋予生命以坚毅,就是在遭遇误解、挫折、失败甚至牺牲时,仍然秉持坚韧、豪迈与豁达的人生态度。正如毛泽东同志在长征时的豪情万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也正如陈毅同志在梅岭被围时的献身决心:“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将人生冠之以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必将始终闪耀着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不灭精魂。赋予生命以温暖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觉悟源于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心。青年周恩来曾写道:“每当我‘踯躅途中’,看到成群无家可归、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时,就‘推己及人’,‘视天下饥如己饥,溺如己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正在于矢志不渝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而奋斗,人民群众也因此成为党的力量源泉,“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赋予生命以温暖,就是永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永怀最深沉有力的博大情感。焦裕禄同志曾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只要真心相待、实心相帮、全心相托,即使只有“半条被子”仍可以留下长久暖意,即使只剩漫山血染的杜鹃仍可以迎来灿烂春天。

党史学习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简史》读后感近期,按照中央、全省、全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动员部署会精神,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指示精神,我院将党史教育纳入“必修课”,集中采购并向干警下发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党史书籍。通过这段时间的党史学习,我感触颇深。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实现腾飞发展。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扫黑除恶、惩贪治腐、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阶段性胜利,使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奋斗史,体现了党与时俱进、艰苦奋斗、自我革新的优良品质。通过党史教育学习,引领我们重温初心,树立为民情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法院是执法之公器、司法之利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重要作用。若队伍不公、不廉、不力,势必严重削弱法院机关公信力,严重践踏社会公平正义底线,面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这场刀刃向内的革命,我们法院干警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明的纪律、最扎实的行动,把学习教育、查纠整改、总结提升落到实处。作为一名政工干部,我所从事的干部人事工作关系到每一位干警的切身利益,必须有甘为人梯、淡泊明志的胸怀。我们既要敢于担当,坚持原则,做到公道正派,也要谦虚谨慎,倾听干警心声,解决干警困难。在今后工作中,我将把党史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落实到服务审判事业的实践中,勤学善思,知人善任,做法院干警满意的政工干部。

 

史学读后感【篇3】

期末时得到这本书,我心里便久久不能放下它。因为我对数学有着一股极大的兴趣,而数学发展的历史正是我想了解的。由于时间原因,到家后我才开始读它,每每读完一段,便有颇多感慨。

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数学伴誰着人类到现在。

从早期的算术几何,算是数学的雏形,先驱们创造出这门学问,见证了远古人类的智慧,再者就是数学的快速发展。从古希腊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到平面解析几何,再到微积分的创立以及对千古谜题的一一解决,伟大的先驱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有些则更成为千古美谈。

数学发展到今天,先驱们的努力功不可没。数学像一座处在繁华街道中的大厦,而先驱们则是大厦的地基,根基牢固了,大厦才可以不断加高,成为摩天大楼。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了数学,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多彩,探索和研究数学的历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修正的过程。微积分的创立、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以及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正是最完美的体现。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数学家们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研究经费薄弱击不倒他们探索的坚强意志,论文一次又一次得不到认可消耗不了他们的热情。他们干净磊落,为求真理勇于现身。对数学的那份执着,对数学的那份热爱,终将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读完这本书,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正如数学发展的历程一样,数学学习的过程也许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要学习数学家那种孜孜不倦、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勇气,经过思考和探索获得真知,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数学家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因为怀疑与创新是世界发展的灵魂。如果没有对欧几里得第五公式的怀疑就不会有非欧几何的最终产生,如果没有锐意创新的勇气就不会有康托尔集合论的创立……

史学读后感【篇4】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课由谢春涛教授讲授。在两个小时的课程中,谢春涛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四个主题,将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基本连贯起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听完课后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中国共产党是成立近百年、掌握全国政权70多年的世界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回答这些“为什么”,我们需要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聚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能力和执政成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建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正是因为时时刻刻重视人民利益,我们党才能在人民拥护下建立新中国,正是因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党才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在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更是因为发挥了人民的主体作用,我们党才能够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依托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对人民进行广泛政治动员,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赢得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靠人民执政,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中得到鲜明体现。

中国共产党除了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外,还坚持自我革命和自我创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能的重要原因。反思是帮助个人提高思想行为的宝贵品质,而反思是一个政党和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还记得在视频中,谢春涛教授提到了对90年代末东欧剧变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反思。苏联共产党遵守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教条,不仅没有带来国家的发展,而且加速了一个大国的消亡。只有变才是硬道理,这种变应该遵循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现实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党治理的理论基础,指导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毕竟别人总结的规律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的实践和简洁的经验教训,才是最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国家政党发展如此,个人发展如此。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也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方向。

短短两个小时的网课使我久久不能忘怀,更坚定了我学好党史的想法。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学习党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用历史指导今天的实践!

史学读后感【篇5】

百年大党,筚路蓝缕。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为基层减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我们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需要学习党的历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新的伟大成绩。所以,党史学习教育要坚决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有学深学懂学透,才能从党史中总结经验、汲取力量、奋进向前。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党上下当前必须完成的首要政治任务,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要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沉下心来认真学,结合岗位深入学,以民为本实践学,既要在学习中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也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切实防止出现学习和工作“两张皮”的现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是关键中的关键、少数中的少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不仅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要肩负起组织实施、监督检查、问责问效的主要责任,努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党委(党组)班子成员要结合分管工作,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韧劲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学习教育总体安排,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注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带着问题学,查摆差距、补齐短板;要带着感情学,发扬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传统;要带着责任学,胸怀“两个大局”,坚定信心决心。要注意为基层减负,精简会议、报表、总结等材料,探索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学习讨论,坚决查处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

百年历史浩浩汤汤,伟大征程催人奋进。只有学深学懂学透,才能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史学读后感【篇6】

本书的作者是钱穆先生,钱穆先生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严耕望语)。他们是现代史上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也是我最钦佩的人。在中学时,我曾经拜读过他的作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人生十论》,感觉很是佩服,在大学,每天都要经过老校长陈垣的雕塑,于是对于他们的作品很感兴趣,恰好听了一节历史学院的课,老师一位专攻口述史方面的老先生,老先生年逾九十,是吕思勉先生的**,(看过他的《隋唐五代史》,超级佩服)在课上多次回忆先生在世时对他的帮助指导,情到深处,掩面而泣。

使我对他们的学术和人格颇为尊重与好奇。我碰巧又在书店里看到了他们的作品,所以我买了他们看了。

此书是钱穆先生67年定居台湾省后,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69-71年)在中国文化学院为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学生开设“中国史学名著”一棵的书稿和讲义(也有部分文章写于五十年代末)。因为是讲义,所以本书不像学术**起承转合,架构严谨,而是旁征博引,涉及颇多,并且书中多次出现“今天我们来讲“、“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等很能彰显课堂意象的语句,也正因此多了些趣味性,或者说更有了些“人间烟火”之气。打个比方,以往学术专著般好似一位留着胡髭扎着小辫的老先生端坐在学堂正中背靠“至圣先师”孔子像传经授道,而此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倒是像一位久经世事见多识广云游四方老来归乡的叔伯,随意地躺在吱呀作响的太师椅上,耳提面命和后辈小子肆意谈聊自己的人生经历,甚是亲切。

并且这种趣味性并不是“通俗性”的等价,其在作者广博的学术背景和宽广的学术视野下,更显出大家气象。

北京出版社曾经于世纪之初出版了一套读物,名为《大家小书》,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时时我中学时语文课查找资料,在老爹的书柜里翻出的一本张中行先生的《文言津逮》,第一眼见我就爱上了她:小32开印刷,纸张略黄,给人感觉典雅而大方,颇像一位腰肢纤细娉婷婀娜的南方姑娘。至今我还可以原句背诵扉页对于书名的解释:

“津逮”的本意是由渡口坐船到达,目的地,后来用来比喻为学的门径。所以“文言津逮”也就是文言入门。我校**教授启功先生为这本书题词。女子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吕叔湘老人为之作了序:

半个多月后,中银同志来取回稿件,问我近况如何。我说:“这是一本异常有用的书,你就放心拿去出版吧。

”他说:“你还没给取名字呢。”我说:

“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把读者引进文言世界,何不就叫做《文言世界漫游记》?如果你嫌这个名字太时髦,喜欢古雅点儿,那就不妨叫做《文言津逮》。”他说:

“好!就《文言津逮》。”于是他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是为序。颇有些文人相惜,彼此珍重的感觉。让我甚是羡慕。

大家小书的每本书都有主编袁行霈先生的一段也可以称得上是“大家小树“的序言:“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

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书的作者是大家;

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孙子兵法读后感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里和公园里,你都可以看。如此众多的读者会给社会增添一些文化色彩和学术氛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这句话也影响了我的读书观,使我至今仍保留这这种购买和阅读习惯。

此书和别的史学著作从体例上没多大差别,有一些结构史和比较史的印记,但因为是为学生讲课,也有许多作品内容、作者生平之类的介绍,但很少是对历史人物的揣度,完全抛去了心态史的缺点。不同的是,无论臧与否,作者对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这是有道理的。这些视点和见解建立在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虽然读来有些不同于客观史,未必同意他的每一种观点,但其知识的博大精深和眼光的锐利却每每让人佩服之至。

虽然本书名为《中国史学名著》,其实钱穆先生的这本书远远超出了单纯史学的范围,更多则是从中国古代学术史的角度来讲史书,将历史的范围由随意轻松的言语扩大到整个的中国文化。从一个类似于贯穿通史(时间轴)的结构框架出发,选取不同时代代表时代风格的不同作品来分析时代特征和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历史转折点,我们也选择了重要的作品进行分析。

在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层面,正如柯林伍德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思想的结晶汇集成教科书。因此,在历史时代的发展趋势下,研究文学作品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此外,我隐约有感觉,此书和柯文的《历史三调》在章法上颇有相似之处,都从多角度分析,以一种不同于乾嘉考究学的全新的范式撰写,很是见功力。

除了一个精彩的框架,还有许多词仍然值得学习和启发:

今日我们的学术界,遂成了‘一哄之市’。我们真要讲学问,需能避开此一哄之市。关着门,独自寻求,别有会心,才能成一家之言,有创造。

纵不说是科学方法,也是做学问一正法。耐得寂寞,才可做一人物。太爱热闹是不成的。

其实做学问也不觉寂寞,如从周公、孔子,直看到司马迁,乃至章学诚,尚有古人,转益多师,更何寂寞之有。

清代人做学问,也不能说他们没有下工夫,但他们究竟只看重在材料之学,给我们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即讲材料之学,和清人相比,已差得太远。……但我们今天做学问,究该比清代人更进一步才是,该从材料搜集之上更深进到见解眼光方面。只是所谓见解与眼光,仍该读书,从材料中来,不能架空**,又不应该只用心小处,该能有大题目,在大处用心。

我此讲首先提到由博返约,博便要多读书,多读书后,能从大处归纳会通,这就是约了。

做学问人,大家该知道的我们总该知道。学术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家都知,我独不知,孤陋寡闻,总对自己研究有妨害。……我们把前人已有定论的来潜心研求,自可长自己见识,训练自己功夫。

……学问实是无穷,已成定论的大问题之内,仍可有小问题。……

嘉言醒句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甚是遗憾。在我看来,此书不仅有助于对于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的学习,更加重要的的是在字里行间斟酌**前辈前贤的那种治学严谨,为人宽厚,进德修业那股子韧劲儿,这是当下的我们所缺少的,也是亟需的。我希望最后,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于心性治平两面,都知用心,庶可于将来史学前途开展出光明。任重道远,我此一年所讲,一面是为诸位指出道路,一面是为诸位打气添油。虽是粗枝大叶,但我自信,将来中国史学重光,与我此一年所讲,决不至大相河汉。

史学读后感【篇7】

党史 基本解释:.政党的历史。亦专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1篇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水利系统党员干部,必须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必须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鉴往知来中砥砺前行书写新篇章。

一是要久续政治忠诚。“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在革命年代,方志敏、杨靖宇、刘胡兰等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忠诚,捍卫了民族尊严,换取了国家新生。对党忠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仅需要有朴素的情感,更要有理性的自觉和坚定的信念。百年党史如同一座精神“富矿”,深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披荆斩棘的政治智慧,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坚贞不屈、迎难而上的政治担当。作为水利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出“一心向党终无悔”的维护力,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中央有号令、上级有部署、水利见行动”,全力推动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我市水利系统落地见效。

二是要赓续精神血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就在于党在百年历程中构筑起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思想意义的精神谱系,并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承。在中华民族悠久治水史中,孕育了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优秀治水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在台州治水兴水进程中,也形成了“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滩涂围垦精神、“砸锅卖铁、万众一心”的修筑海塘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长潭水库(建库)精神、“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金清新闸(建闸)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的背后,演绎着一个个奋斗故事,承载着水利人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激励着一代代水利人。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作为水利党员干部,就是要以党史铸魂补钙、涵养精神,在弘扬精神中攻坚克难,在传承血脉中开拓前行,尤其要始终弘扬和传承水利精神,积极投身水利改革发展主战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三是要接续奋斗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要求全党同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到提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到强调“坚持求真务实,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我们党一贯倡导求真务实之风,这是长期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经验方法。水利是兴利除害、为民造福的事业,不管是防洪排涝,还是供水保障,不管是河道治理,还是水库除险加固,亦或农村饮用水工程等,都是事关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社会稳定的要事实事,早一天完成,早一天受益。作为水利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接续奋斗的力量,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上下一心,苦干实干,奋力交出打造最安全环境、质水务、最宜居水城、最便捷审批、最智慧水利等各领域的高分答卷。

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2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区党委组织部6月29日上午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根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所以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所有党员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古语讲:“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中国历来重视对史学的研究,透过历史,可以把握规律、启迪智慧。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通过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提高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自觉性。我党、我国的历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革命史、也是一部绚丽壮观的发展史,学习党史、国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习党史、国史,可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从1840年开始,维新派、资产阶级相继领导过中国的改革或革命,但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建国以来,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中国,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这条道路越走越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是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的。通过重温这段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可以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学习党史、国史可以把握发展规律、拓宽发展思维。透过党史、国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人民是历史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党要发展、要长期执政,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代表人民,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在引领人民发展、开展对敌斗争、团结各界朋友的事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们今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都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智慧能量、拓宽思维范围。

学习党史、国史,首先要会学,重点要会用,要学习前辈智慧、把握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把前辈的智慧和经验作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石和路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吸取历史经验,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作为一名党员,再次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这次学习让我从思想到灵魂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的心灵也被强烈的震撼了。

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

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光讲大道理不行,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先锋和模范作用也就显现不出来。工作中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工作质量入手,规划好自己的工作生活。

二做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奉献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事。谁能真正做到奉献比别人多一点,谁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要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就要全面发展自己各方面能力,优秀的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3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党史记载的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共产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凝聚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学习党史,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共青团干部的一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从党史中汲取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不断夯实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二是强化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担当”的本质内涵,把组织的重托、人民的信任看得比泰山还重,以事业为重、以担当为荣,自觉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担起自己该担的那份责,答好时代之问,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伟大业绩。

三是汲取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要从党史中汲取敢闯敢试、拼搏进取的智慧力量,继承我们党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用革命先烈先辈的感人事迹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鼓舞士气、激励自己,不断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浩然正气,要勤奋学习。只有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才能打牢思想基础,坚持原则不动摇。在实干巧干上下功夫,在工作中争做表率。

史学读后感【篇8】

余青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超越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联,进而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本书荟萃了作者近十余年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我近十年的努力总是想兵器‘出身论’的束缚,通过不断致力于拆除这些壁垒,打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联,使日趋专门化的知识界域‘模糊化’”,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

在大学及其以前都是学习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大致是对历史的一个整体的认识,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只是了解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大的脉络以及其发展的历程,而对于其细节的各个方面却都是一知半解的,但是我们中国又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所以这种教学对于考试来说还是大有益处的。大学四年也是学习历史,总体上还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大的脉络,但是偶尔也会开设相关课程了解其中的一个方面。把历史知识细化,如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史,西方政治制度史及西方史学史等等,但是习惯于学习整体史的我们总是把这种专门史当成一种附加课程来学习,所以在研究生以前还是习惯于中国通史及世界通史。

但是在研究生复试完成后,老师对我们说要看书,而这个书不是我们在大学期间的课本,是看些历史著作,因为研究生的培养与大学上课不一样,研究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导师,而每个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把我们眼中的历史的整体感给破坏了,不再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而是分为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等各个不同的方面。通过不同方向的选择,我们进行深挖洞,更进一步加强对各个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做到“术业有专攻”。但是我也仔细看了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虽然我们会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是我们三年的学习任务是每个方向都会涉及到,我想这也是学院不想把各个研究方向完全割裂开来的结果吧,这也与杨念群先生的主张不谋而合吧。

但是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在大学时我们从整体上学习历史,能对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但是,在整体下的历史让我们忽视了专门史的一些特性,不能从历史的各个方面更深的了解历史。研究生的我们面对的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深挖洞工作,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精力全投入到一个方向更有助于学科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把历史分成若干小部分更进一步的了解历史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研究历史而不知仅仅的学习历史,所以从这些方面考虑,不管是整体上学习历史,还是把历史分成各个部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习历史的各个方面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的发展,他们都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并不能主观的把历史的各个方面分割开来,而应该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不同的研究方向,做到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史学读后感【篇9】

余青《新史学讲演录》的作者是王晴佳。本书内容大致讨论了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界所发生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西方学术霸权地位的影响及中国学界对于当代西方的史学变化的兴趣。其内容包括:

当代史学的困境、新文化史的兴起、新文化史的特点、走出民族史学的前景、全球史学等。

这本书中作者提出新文化史的兴起可以说是历史叙述与“大写历史”(指的是对历史进程的思考和总结)之间矛盾冲突的一个妥协物,也与西方尤其是美国史学研究人员的“草根化”和“反智”的社会风气相关。指的就是历史叙述是历史著述的基础,而原来的历史叙述,一般都会**、解释历史演化的因果关系,希望从中**历史的走向与规律。现在历史学家基本上放弃了这个目标。

如今,新文化史更注重研究与叙述的精致与辉煌,仅此而已。新史学的特点是史学由中心到边缘的科学转向。新史学的发展,由研究大的支干转向研究小的细节,与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结合,强调科学性,以小见大地证明、得出结论。

这与社会分工细致,学科的渗透越来越强是分不开的。同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所以人们的视野从西方中心转向了世界。费正清“西方挑战,中国回应”言犹在耳,此时已把中国的近代化与西方联系在一起,又有声音“中国与西方处同一时代,不分古代现代近代,拥有各自的发展轨迹。

”在作者看来,“我们与其追随那些源自西方、反映了西方文化焦虑甚至危机的史**流,还不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借助自身文化的特点和积淀,选择研究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特性的历史课题。读者读到这里,可能感觉我有点自相矛盾,一方面写书讨论以‘新文化史’为代表的史学界新潮,另一方面又告诫读者不要‘随大流’,人云亦云,对这些新潮加以模仿。事实上,在我看来,两者并不矛盾。

我们了解新学术的原因,是为了‘知己知彼’,而了解的目的乃至手段,就在于如何找出其弱点并加以批评和克服。而以这种态度获得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或许更能辩证地反映当今全球化的特点。因为全球化的开展,通常是以其‘在地化’(glocalization)为前提、并与之互为表里的。

史学研究,也不例外。”作者的史学思想既前卫也很实用,对后来中国的史学研究很有益处,避免研究进入死胡同和出现钻牛角尖的现象,作者注重时代的变化,是史学的研究顺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

纵观整部作品,作者讲述了新史学的各种表现、各种样式及其来龙去脉、与传统史学的异处,然而作者却并不认可中国就应该照搬西方流行、流行过的新史学,甚至可能有一定的民族倾向,对传统史学的复兴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