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系列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30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系列。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系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1】

今天刚刚读完余华的书《活着》,可以说《活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激动和悲伤,而是震撼和感叹。感叹主人公富贵的命运的坎坷,震撼人的生存能力,当生活一次次苦难要打垮富贵时,他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好好地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开始,让“我”遇到了一位开朗乐观的老人富贵,富贵给“我”讲了他的故事。虽然之前我已经知道《活着》是个悲剧,但看到富贵在喊他的牛“富贵”干活时,为了让牛不偷懒,他还故意喊着其他牛的名字,来激励他的牛。我不免还觉得《活着》还有些好笑。看到后面才发现富贵喊另外牛的名字,都是他死去的亲人的名字。

富贵的回忆最初他和父亲是两个败家子,父亲败掉了100多亩地,而到他这又赌掉了剩下的100多亩地。读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这么一个地主家的大少爷,一点不值得可怜,这也不算什么悲剧,尤其是他打自己怀孕的妻子时,我感到愤慨。可随着往下看,父亲被富贵气死了,母亲生病富贵去城里找医生,结果被抓去当了国家民党,九死一生回到家。母亲死了,女儿哑了,我就有些同情富贵了。当霸占富贵家产的龙二被枪毙时,我有感叹世事的变化无常,富贵这个地主少爷因为把家产败光了,反倒捡了一条命,还以为富贵的命也不错吗,尽管日子很苦很艰难,但一家相互搀扶和关心,我甚至觉得他们比家里有钱时更幸福。可当富贵家中唯一健康能干的儿子有庆,为给县长的夫人输血而死,富贵背着儿子瞒着病重的妻子埋了,而没瞒几天,妻子也知道,我无法再看下去了。稳定了好长时间才让自己止住眼泪。可再往下看,还有更悲哀的事情,多病的妻子去世,聋哑的女儿凤霞有一个疼爱她的丈夫,却在生孩子时死掉了,女婿二喜又被砸死了,相依为命的外孙因为吃豆子又撑死了。这人间的一幕幕悲剧怎么全发生在富贵的身上,而老年的他却如此的乐观。

我觉得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这个故事,都苍白无力似的,而作者用《活着》这两个字,再恰当不过了,是啊,富贵他还活着,苦难也没有把他击垮,这就够了。现在人们活在这个时代,生活是富裕了,不会像富贵他们天天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可精神生活却感到空虚和失落了,有些人没了生活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了?富贵告诉我们,活着就有意义,活着就是最美好的事。

真希望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自己的生命,活着就是财富,活着就是意义,活着就是幸福!不要总是纠结在“我为什么而活”、“我为谁而活”的问题上,记住活着就好,没有什么理由让你放弃活着。好好活着吧!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2】

《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家庭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经历,揭示了生命的苦难和生存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感悟颇多。

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乱世之中,从福贵的父亲的一场喪事开始,整个家族的命运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事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经历了生死离别,遭受了种种磨难和不幸,但他们依然坚守在生活的最底层,执着而顽强地活着。正是这种执着和顽强让我感动不已。

小说中描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文字朴实无华,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残酷。当我读到福贵作为乡下农民的劳动,吃着大锅饭,每天努力工作,却依然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时,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活的艰辛和平凡。而当福贵将儿子送去当兵时,我感到了深深的悲痛和无奈。福贵一家在战乱年代的痛苦遭遇,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着》中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亲情。尽管福贵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痛苦,但他依然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坚守在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之中。当妻子被他的兄弟强行带走时,他追到城里将儿子要回来,不顾一切地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在面对种种不幸和悲剧时,亲情成了福贵坚守的最后支撑。

通过《活着》,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意义。福贵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苦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进取的精神,永不放弃。他虽然活得很累,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明天的期待。无论是在生活的底层还是在苦难的边缘,他都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尊严。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意识到生活是一个珍贵的礼物,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

读完《活着》,我想起了自己平凡的生活。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通过福贵的故事,我明白了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能回避它的残酷和苦涩。我们需要用勇气和坚持去面对困难,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的精彩。

《活着》这本小说从乱世之中讲述出一个普通农民的生命历程,却引发了我对生活的反思和思考。它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意义,也让我意识到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通过福贵的遭遇,我看到了生活的起伏和迂回,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坚韧。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在福贵的一生中历尽了生活的坎坷,也更深刻地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启示录,给了我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3】

【篇一】

人活着,就是的幸福!

这是我看完余华的《活着》之后的感触。《活着》真的是一本让你能读到心坎里面的**;能让你感受到历史的冲击;能让你体会到活着的真正意义!《活着》主要是讲了作者去收集歌谣的时候遇到主人公福贵,而后了解到他悲剧的一生。

福贵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家里有一百多亩的土地的少爷,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地主了吧!然而,也许正是这种舒适的环境造就了他人生之初的不良性格和不良行为。福贵的一生就是“有一天和尚打钟”。

“我每天早晨醒来,想着如何打发时间。这样的人无法体会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于是他逐渐学会了去医院;学会了炫耀、更学会了赌博。与其说“上梁不直,下梁歪”,倒不如说他不为成功而奋斗。

福贵染上赌博后,一直输钱,直到失去家里所有的东西和土地,妻子也被他打骂。当他知道自己破产了,他就知道自己错了,完全错了。可是,现在后悔还有用吗?

故事的结尾,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情节。福贵的父亲已经气得没力气打他了,过了几天之后静静地把家里的土地都卖掉了,换了三担铜钱回来。那时候我也很疑惑:

"干嘛要换那么重的铜钱,而不换一些轻一点的银元呢?“后来,我才知道,是他父亲想让他尝尝损失,赚钱不容易!家里的全部财产就要这样拱手让人了,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

之后,一家人就只能住在茅屋里过着悲惨的生活!

不久,福贵的父亲也去世了。然后他的妻子被带回了她母亲的家。这个家里人不多了,但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很坚强。

直到他妻子的家人生完孩子回来,他们才团聚。可是,在为他母亲找大夫看病的时候,他却不幸地被抓去打仗了。人生是很多意外,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福贵在打仗的时候,他对活着的看法又加深了一层,这时候的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家了。出门在外,不仅要担心家里人,而且打仗的时候只能是抢大饼吃,有时候抢不到,有时候抢到了也会仿佛被人吊起来打一样痛苦!解放军的出现也许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终于可以回家了!

可是这时候又遇上了一大二公时期,大家都只能砸锅炼钢、赚工分吃饭。母亲死了,妻子病了,小儿子有青想读书,女儿凤霞又聋又哑这样的家庭够惨的。然而,后来生产队里不包吃了,每户人家又要去买锅做饭了。

而且恰好遇上了自然灾害,粮食收成都不好,福贵只能去挖野菜度日子了。我记得有一个情节是家珍拖着病着得身体步行了十几公里去城里的家拿了一小袋米,然后回来之后还要偷偷摸摸地煮,还被队长拿走了一把米。家珍当时哭心痛,我也有一种莫名的感伤!

也许没有挨过肚子饿的人是不懂得这种滋味的!那是维持自己生命的粮食啊!

当我看到这里时,我已经感受到了那个社会的痛苦。没有食物吃,也没有暖和的衣服穿!在这样的日子里生活并不容易!后来,一件悲伤的事发生在所有人身上——有庆的死!

有庆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他能理解父母的感受。他年庆是会帮忙做家务。那天,所有的学生都去医院献血。有庆很兴奋,希望能帮助别人。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血型,所以到有庆的时候就一直在抽血,直到抽干了有庆的血,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失去了。

这样一件不经意的事,却真的发生了!我看着作者的话,眼泪一直在滴滴

后来有人说,凤霞嫁了个好男人,过着幸福的生活!我想,事情应该就这样变得好起来了吧?不过,后来凤霞也有难产,丈夫被水泥板打死。

这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最后只剩下福贵和苦根!到后来,苦根也在一次病中吃了过多的豆子死去了……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主人公的亲人都在他的生活中死去。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活着!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事变动,有人活着,有人死!然而,我们都必须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好好生活!

书中有一句话:“只要人们生活幸福,他们就不怕贫穷!"对,只要我们还好好地活着,即使再多的困难和挫折也不怕!因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活着》这本书写了主人公那悲剧的一生,关于生离死别,他几乎什么都经历过了。但是现在他仍然安静地生活,因为他看透了生活并了解了生活!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我们的生命!

人活着,就是的幸福!

【篇二】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

此时,人们会发现,在1995年,它已经注定了。今年,另外两位年轻作家苏童和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的宣言是:

"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所以,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后一篇,作者声称“关注现实”的作品。事实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有着相当明显的变化。

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余华在创作风格的转变中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它在中国文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在作者雕刻这件作品之前,也许不能说他是在创作。在余华创作低迷的时候,写作只是一种习惯。《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只有当书关闭时,才使沉闷的不快感不是作品所提供的故事的残酷性。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煽动能力很强的作家。其实,余华一直鄙视这样的说法。余华所提常的只是叙述。他用冷冰冰的笔调叙述了一些事实上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感都是在这种叙事过程中悄然侵入读者的阅读。

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其实,人其实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东西一样毫物一义。追求,本质上**只是一个大笑话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

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种恐惧的心理体验。

其实,这也隐含着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事实:现实主义带有现实主义的口号,其实是最害怕面对现实的。比如:

本质上,人们的生活本身除了活着之外没有其他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其实生活中没有幸福和不幸。生活就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带着一丝寂寞。

【篇三】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

想到主人公的经历,我不禁要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在这期间,他做得对的事娶家珍为妻。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

他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徐家从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慢慢地又开始长起来。只是这个世界很难**。他被抓上战场了。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理由吧。

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和土地改革后,长期买下他家庭所有土地的长子被枪杀。 真是幸福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

只要家人天天在一起,他们就不在乎祝福。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

'心跳都没了。“医生没有当真。他只是骂了那个抽血的人:“你真可笑。

'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首我们的英雄,他活着是因为他的家庭财富。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

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女婿围绕着他们的希望,苦根,努力生活。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时,苦根的岳父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肉酱。

苦根跟着爷爷高烧到7岁,帮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发现苦根被豆子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

《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一句话:活下去,好好活下去。

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抛弃,没有权利放弃生命。面对命运,也许我们不禁感叹人类的无能为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

就在生命的尽头,我们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生活过,努力过。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4】

闲来无事打开余华的《活着》翻阅,不禁被吸引。看完前几章,出差。晚上看完后几章电子版。又看了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感慨,却无言。

原著,“福贵”苦难的人生,只剩下活着!没有了爱恨情仇,没有了恩恩怨怨,一切都变得淡然!和恍惚!苦的已经没有了苦,泪水已经没有了泪水。那么,人生是什么?如果跳开苦难去看——进入当时背景和那一个一个年代去看,苦难不是一个人的,是一个时代的。

余华用朴实的笔触,没有任何夸张和渲染,通过一个老人娓娓道来,但却让人心潮澎湃,不能平静。

年轻时的”福贵”,是个富少爷。几代家业的积累,富甲一方吧。出了一个败家的父亲,已败了一部分家业,但依然过良田百亩,豪宅大院。40年代,年轻的福贵不务正业,赌掉了所有家业。输光了所有。从豪宅大院搬到了破草屋。老爷变成了佃农,少爷变成破落户,富家小姐成了贫困女。是命运,更是人为,是福贵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家财散尽、老父离世能够让福贵洗心革面也是好事。福贵也开始去承担和担当一切。然而,国民党抓壮丁,被抓去拉大炮。却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是那个时代的命运!从数千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能回到家,是对家信念的支持,又是命运的眷顾。那个战争年代,有用多少人没能爬起来,又有多少人死在家人都不知道的哪里。这次活着是命运的眷顾。可是艰难的日子刚刚开始,土改让龙二代替富贵去死了一回。难道是命运又冥冥之中眷顾了富贵,散去了万贯家财,让龙二成了地主,让恶人有了恶报!“大炼钢铁”“大跃进”短暂的快乐后,又是无尽的苦难。艰难的岁月,多少人的大饥荒,多少人被活活饿死!我们无法回避那个曾经!福贵失去了儿子,是意外,又是当时的环境。也是福贵无法抗拒的命运!

女儿出嫁也许是福贵一家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苦难中相依的人,心中的希望和善念是人生最好的支持。可是,富贵又被命运玩弄,失去了女儿、又失去了老婆、再失去了女婿。是什么造成的这一切呢,是那个时代吗?落后的医疗,落后的生产条件,吃不饱、穿不暖的年月吗?

本来希望福贵和外孙“苦根”能够相依为命,有外孙就有希望、就有未来。可命运又把这一切给“富贵”夺走了!是愚昧无知和落后的生产力?还是命运呢?

除了年轻时福贵赌博输掉的一切家财,是福贵自己造成的。那以后的艰难困苦和亲人的一个个离去,哪一个是福贵能够控制的呢?一个人在大的环境目前是多么无力啊!

所有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最后,坦然了。福贵和自己的命运对话,释怀了!但福贵内心中,深深眷恋他的亲人,眷恋着他的妻子、他的女儿、儿子、女婿、外孙!还有他的父母吧!他在替他们活着!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5】

三等奖吴绍胜 17汽修2班作品

第一次接触《活着》这本**,是在今年,至于什么时候,我不记得看,我只记得——那时我看完书,百感交集,顿时觉得余华过于残忍,他就这么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去,只剩福贵一人。我读《活着》,思考了“何为活着”“为谁而活”“活的幸福”“活出色彩”四个问题。

1何为活着

福贵原本是个富家少爷,后因嫖赌输光当家,面对亲人的不离不弃,他顿时悔悟。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妻子得病而死,儿子被害致死,女儿难产身亡,女婿事故死亡,最后孙子也不幸身亡。这场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留下了命中注定的福贵一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男人,从你有生命的那一刻起,你就必须活着,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活着。

2为谁而活

看完《活着》,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看着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我”而束手无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着。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贵,我是否会选择生活。我经常思考,人为什么活着?

但我总不能得到答案,借用书上的一句话:“人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当今社会,有太多人一辈子只追求名利。为了金钱和权力,他们愿意不惜一切手段互相残杀。也有太多人抱怨命运不公,对生活缺乏希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我现认为:生命是值得珍惜的,人必须明白为谁而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3活得幸福

何为幸福?对《活着》中的福贵而言,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哪怕天天粗茶淡饭,也是幸福。曾几何时,我总以为家里物质生活丰富,比如住豪宅,开名车。即使餐桌上没有山珍海味,也要有鱼、鸡、鸭才能快乐。

读完《活着》想想,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实在过于肤浅。

一点一点滴回忆过去,我发现我被幸福包围着。每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着园座来吃饭,何尝不是幸福》课后和同学们一起谈笑风生,又何尝不是幸福?原来,我一直拥有幸福,活着很幸福啊。

4活出色彩

一个人活着,应该活出生命的价值。《活着》中福贵面对家庭的变故,选择贫困潦倒地过完一生。这样的**结局是我倍感惋惜的。

当我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只要一条生命线依然存在,而我们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说失败,而是要重获斗志,与坎坷的命运作斗争。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任务,活着没有理由,因为活着就是理由。记得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坚强地活着,活的快乐,活的多姿多彩!

夏至未至读后感

李琳浅川的夏季,草长莺飞,桃花盛开,那些被时光切割成碎片的日子从他们身边匆匆而过,他们告别了又一个过去,浅川的相遇,香樟树流动的绿色带给他们美好的时光,也带走了曾经自认为永远的岁月。他们陶醉在香樟树由翠绿变为墨绿草绿的季节中,在那个盛夏,每个人尽情演绎着自己的年轻与美丽。

一、傅小司。《夏至未至》告诉我,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人的成果,一个“不”,可能会毁了一个人,甚至几个人的一生。小司的天赋被恶毒地污蔑,是无能为力,还是不屑争辩?

他选择了躲在阴暗的一隅,让泪水肆意流泻。我感到揪心的疼痛。曾经,朋友炽热的泪水灼痛我的心。

“你不应该这样炫耀你的侥幸!”我冷冷地说。“我没有!

”也许你不屑于向我多作解释。我转身离去。直到晚上,我看见你偷偷流泪,失意的眼泪告诉我,我错了。

我跑过去搂着你,说不出半句话。你哭着说:“你以为成绩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我付出了,为什么你只看到别人的努力却否认我的汗水?”对不起!我的心在呐喊。我知道是我刺伤了你的心。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让这把刀刺伤另一个脆弱的灵魂。

二、立夏。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成长是一个摆脱幼稚天真走向成熟的过程。成长需要代价。立夏出生贫寒,但却不卑不亢,朴实、勤奋、自尊,尽管对城市生活感到陌生,她从没有盲目的追求,仍安心学习,为偶有落后的学***寝食难安。

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用自我完善的霓虹灯来照亮自己生活的舞台。小蜗牛知道怎么一步步爬上去,我们怎么能躲在自己的蜗牛和幻想的国度里而浪费时间呢?蜗牛用它自强不息的汗水构筑自己的天地;立夏用它的全部力量为小司撑起一片低矮的天空;我们用什么来实现我们最初的梦想?

三、陆之昂。陆之昂,即使自身正承受着折翼的痛苦,却仍要用自己微弱的光去照亮周围的阴暗,去温暖身边冰冷的心。想起他**的时候,他乞讨的时候,才发现曾经的那个笑容夸张的大男孩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他为了友情,为了小司,付出得太多太多,所以,他忘了自己,忘了自己对立夏的感情,他的悲痛,没人能理解。

当他流下眼泪,当他泣不成声时,一切都戛然而止了,时间回到了那个香樟茂盛的盛夏,那个没有忧伤,没有痛苦的时刻。但是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笑了。他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以至于忘记了幸福和快乐。感谢生活,让我身边有那么一群天使,他们带给我欢乐,() 带给我泪水,带给我希望,带给我失意,正是他们,带给我完整的青春。

日子仍在一天天的流逝,面对友情、长大、分离,曾经那样清晰的痕迹转眼消失不见了,明白了很多事情其实是没有永远的,“我们可以做永远的朋友吗?”或许有一天,我将带上所有的不快离开你们的记忆独自远行,但在我的心里,永远留着那么一席空间存放你们带给我的精彩。我将永远记得:

那些男孩教我如何成长;那些女孩教我如何去爱。许多美好的回忆仿佛发生在昨天,曾经的荣誉化作一朵云,沉淀下来,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是那些美好的友情。

四、遇见。无论社会多么残酷,无论生活多么坎坷,相见总是固执地面对一切,只为心中不朽的信念。而从小孤独的遇见,放弃了自己在浅川的一段与青田的美好感情而单独去了北京,开始为实现自己的歌唱的梦想而努力。

七七在上海因为一次陪朋友参加歌唱比赛而成为了歌手,在发完第一张唱片之后飞速成为全中国的青春偶像,而反倒一直为了唱歌而辛勤付出的遇见,却在北京辛苦地生活着。逝去的青春,淡淡的爱情,那些绿涩的面孔走出校园,已经留下了命运的痕迹。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所渴往的青春已竟被岁月所摧残。尽管如此,遇见依然没有放弃成为最好的歌手的梦想……寻梦的旅途中写满了辛酸与沧桑,年轻的腰脊历尽风雨的洗礼,但要到达大洋彼岸就必须经受沿途波浪的冲击,要登上高山顶峰就必须跨过一路丛生的荆棘。

这,就是追梦,就是生活。《得未曾有》读后感

吴景《得未曾有》这本书是著名作家安妮宝贝更改笔名为”庆山”后首次发表的散文集。这部新作品是她发现和探索新生活方式的文化记录。最初看到在这本书时,不知道书名是什么意思,查了”百度”我才知道,”得未曾有”语出佛经,意思是从未有过,也就是前所未有的意思。

这本书,记录了安妮宝贝的四段旅行。旅行路线从江南到甘肃。遇见四个不相识的人。真实的描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一位是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一位是回归农村的摄影师,与妻儿相伴山居,礼敬故乡和大自然;一位年轻僧人,以诗歌、唐卡、修行、领悟,供奉信仰;一位是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心守一事。

书中的内容也契合了四个故事:采花酿春、返乡、穿越轮回梦幻之海、古音古韵、素琴轻味。

其中” 拾花酿春” 讲述的是一位厨师的饮食人生,是他对关于”吃”的美学的一篇故事。

他说:最简单的原则实际上实最难实现的:例如:吃饱了就停下来。

进食要有节制,即使是很喜欢很好吃的东西。最好少吃点,多吃点精制食品。只要我们吃,我们就会买最好的食材。事实上,我们不需要吃那么多。学会克制,其实也是善待自己。

当我读到这些词的时候,我深刻地理解了吃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关乎衣食,还关乎生活质量,尤其是我们的健康。借用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同时也送给自己:好好吃饭,善待自己的身体。

通过这些简单的对话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写法自然朴实,大多都是对话及白描。而书中表达的内容也是自然之态。四个毫无交集的人,一个个在她的笔下独立成篇,而彼此的共同的信仰都是自然。

从做菜、摄影、诗歌以及弹琴,都是最真的状态。菜要做到极致,选料,刀功,火候,做法,每一道工序都要身心专注,心无杂念。菜是如此,摄影是如此,修行及弹琴都是如此。

作者只是如实的记录了所见、所谈。

当然我们不必效仿他们的生活,但我们应该学***简单、平和、专注、坚持的生活态度。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或到青山绿水中放松身体、放飞心灵;或在字里行间中洗涤心灵。就像那位摄影师说的那样,有时待在一个环境时间太久,太熟悉,也会不敏感。需要自律,唤醒一些东西,把敏感从麻木里拽一拽,看一看,接触和感知一些新的东西。

我们都需要如此。很庆幸我们是教师职业,我们平时可以洗涤心灵,到了寒暑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放飞心灵,感受自然,探寻到心的源泉,重新发现自己。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读《西窗法雨》有感:开“西窗”,下“法雨”

钮楚君刘星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我们一起跟着刘星,看着窗外的雨滴滴答答落下。

在《西窗法雨》这本书里,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了不同的法与正义。

我将从四个自己印象深刻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半法治”与“全法治”

法是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思想,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稳定,但多数情况下统治者自己不在法律约束范围内。

现在看来,法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并未完全脱离古代社会法的目的。在西方,近代以前,法律与统治者的关系和中国差不多,但到了近代以后,统治着也得受法律的约束,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作者说:“我们不必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一种‘全法治’而感到自卑,更不必因为有一种‘半法治’而感到自豪,但是真要好好想一想哪种更好”。

第二,**旁边的法院

西方人一般相信,纠正以及防止**犯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以权力制约权力”首先表现在法院存在于**旁边。如果法院存在于**之中,那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及其人员的“道德自律”了。

我们转换视角,来看一看中国法院与**间的关系。

法院和检察院是独立于**之外的国家机关,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法院和检察院是属于双重领导的国家机关,业务上是受上级院的领导或指导,而政治上是受地方党委的领导,在人事、财物上受地方党委和**的制约。法院的人事关系是由同级党委组织部管理,法院工作人员的工资档次由同级**的人事局在负责管理;法院的财政也是由同级**的财政局支付。

**作为行政机关,没有干涉司法机关办案的权利,并且司法独立中也明确规定司法机关组织系**立。司法独立必然要求司法部门与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在权限上分立,在机制上制衡。

但法院很多时候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受到**的干扰。甚至还要看**的脸色。如何才能实现公正的审判呢?

若通过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绝对隔离来实现,事实上这一点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6】

平凡,但不平庸。

——题记

活着或死亡都是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这薄薄的一本书却花费了我好长时间,这让我更加切身体会的读懂了这本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导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但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有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幸福到衰落,身边的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的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头瘦骨嶙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福贵的儿子抽血过多死了,那么天真的一个孩子,遇上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了救县长的老婆,没想到那县长还是跟他一起饱受战难的春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了吧,你总会面对到一些不想接受的现实。

这个世界确实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福贵,而有的人却只能像福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汗血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我只能面对现实,或者依靠努力打破现实,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己能对世界友好,因为你很难改变世界,但世界改变你却易如反掌。

回到书本,福贵做到了不被世界改变,就算经历什么大起大落,他总是能无动于衷,依照着自己的意愿进行下一步的打算。

世人总说“人生之意不如事,十之八、九”,可是真正有那十之八、九的却极少,当你开始埋怨世界,有没有想过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呢?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7】

我揉了揉疲倦的眼睛,合上了看了一下午的书本。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书中的主人公——福贵。说他年轻时玩物丧志,吃喝嫖赌,败光家产,从地主少爷变成穷光蛋;说他人生凄惨,为母亲寻医生的路途中被俘虏,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说他幸运,他的亲人又是他亲手埋葬,与一头老牛一起度过最后的人生……

《活着》讲述了一个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年少时玩物丧志,败光家产,过上了穷苦的生活,穷困之中他为母亲寻医,半路上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来解放军俘虏了他,回乡后他的母亲早也过世,妻子家珍一个人照顾着儿女,可女儿凤霞已经生病成了聋哑人。后来家珍得了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凤霞又在与二喜结婚后,生下苦根难产而死;二喜又因吊车出差错被水泥板夹死;可怜的苦根因为日子穷苦吃不饱肚子,最后吃豆子撑死家中……难得又短暂的亲情温情,被一次次撕碎,只剩下一头老牛陪着福贵一起回忆过去……

人为什么而活着?或是因为家庭,或是因为社会,或是因为责任。而福贵眼中,活着是为了活着。福贵一次次丧失了生活的目标,白发人送黑发人,他成了家庭的支柱。老年的他终于能过一点安稳幸福的日子,却一次次丧失了亲人,最后是与一头老牛相依。活着再也没了希望,只是单纯地为活着而活着。

无论我们出生在哪里,生在怎样的环境,有着怎样的条件,我们都是为活着而打拼,为活着而承担各种责任和压力。在睡不着的深夜里我们也沉思过:自己为什么活着?每个人都生活都会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不是很大,也可能不是很小,无论大小,这个目标支撑着我们努力活下去,它是我们奋斗的力量来源。与其说生活的目标支撑着我们活下去,不如说寻找下一个新的目标是我们活下去的目的。

生活中有的人因为一两次失意而丧气,自甘堕落,失去自信甚至妄想自杀。这样的人太多太多,试图以死来实现人生的人,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死亡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结局,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又明了。生命的唯一性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珍惜活着的时光、拥有的一切。用笑代替哭,为了心中的目标,为了生活的信仰,在死亡的伴随下努力活着。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8】

在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选出一部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的震撼,并且在读完之后给我深刻的思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那无疑是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1467.com.CN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9】

《活着》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讲述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说更好的活着。

《活着》却又很复杂,它将人们放置在了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里,将“活着”最宝贵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们面前:以回忆的姿态,去深刻地体会“活着”,艰辛,本然,宁静。就如林荫下的福贵,牵着老牛,念叨着亡故妻儿的名字,依旧充满感情,仿佛他们从不曾远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波折。当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亲情的美好被死亡无情的撕碎,他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坚毅与执著活着,没有被厄运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读过《活着》,看到福贵的亲人一个个死于病痛和意外,生死别离剜割着福贵的心,福贵依旧没有放弃,由纨绔子弟变成了有坚定信念的人。由主人公的信念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对活着的感悟。

文中的活着,决不是无目的地延续生命,而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将活着演绎为生命的升华,去战胜一切失败,痛苦,永不放弃希望。